
在学校刚吃完午餐,林红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家长来电,要去林红家拜访。在一旁的好友真真开玩笑说:“拍马屁的来了,快回家吧。”林红便兴冲冲地往回赶。
不久,林红回校,一幅无精打采的样子。真真见了打趣说:“家长上门,你肯定收获不少,送你什么东西了?快老实交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觉得家长上门定然不会空手,认为送点礼物是理所当然的。反之,就觉得不正常了。于是真真才会有此一问。
“搞什么名堂不知道,送了四包虾干,一点用处都没有,害我走得这么辛苦。”林红一幅无辜受害的样子,气乎乎地说……
此时,我忽然想起寒假回乡时的一幕——
因为庆贺雨儿的乔迁,许多新朋老友汇集在一起喝喜酒。席间有位朋友调侃说:现在的教师比贪官还贪。我正色说这是诬陷、诽谤。还义正词严地补充道:“我们学校的老师才不会呢。”他说:“我指的就是你们学校的老师。”
原来,这位朋友的儿子读初一,就读于我校寄宿部,班主任正是林红。为了使老师对他儿子多加关照,学期伊始他便提着大包小包上门套近乎。他说自己一近林红的家门就傻了眼:客厅里已经有好几位家长在场,地上密密麻麻地摆了满了礼物。他只坐了五六分钟,又有几位家长陆续到达,个个一副“义重礼不轻”的模样。他忽然觉得自己的礼物是那么不起眼、甚至感觉有点寒酸,心里有点忐忑不安。
几天后,他到学校探望孩子,却发现孩子在办公室里挨林红训斥。而教室里传来朗朗书声……他悄悄站在门外,感觉老师话讲得很重,甚至有些刻薄。他感觉有些心疼,觉得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害得孩子受苦。几天后恰逢中秋节,他赶紧包了一个一千多元的红包给老师送去……
“后来老师对你儿子的态度怎么样呢?”雨儿好奇地问道。“我儿子说好多了。”我有些愤愤不平地说:“是你的心理作用吧,红不是这种人。再说老师批评学生纯属正常。”朋友深感委屈说:“你就不用包庇了,说这种话的可不止我一个人哦。”……
朋友的话使我联想起与小芳的一段对话——
去年中秋节前的某一天,我与当班主任的小芳结伴逛街。芳突然向我诉苦说:“这些家长不知怎么回事,到现在购物券没有一个人送过来,害得我得自己花钱买送我儿子的老师。”
“你不送不行吗?”
“想老师照顾就得拍马屁。”
“那得送多少?”
“起码得一千元以上呢。”听得我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或许我真的“背时”、落伍了。以前我当班主任时,最怕的是家长上门拜年之类的。倒不是装清高,而是自幼受家庭影响,觉得“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心里不踏实。由己及人,我便以为大家都是同样的心理。女儿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我没有给老师拜过年、送过礼,我感觉老师对女儿都挺好的呀。这几年,我一直没有当班主任,教的又是人们眼中的“次科”,自然不知其中的“奥妙”。想想现在的社会风气,我真的有些迷惑:曾几何时,社会风气就变成这样了呢?还是一直这样,只是我没有领会呢?年底我曾经问女儿:“要不要给你现在的大学老师拜年?”女儿坚决地回答:“不用!”
“你说,这是不是不尊师?”
“尊师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送礼的人未必真正尊师。”……
家长们都希望老师多多关照,从而争先恐后地向老师“献爱心”,导致一些老师习惯成自然,最后来者不拒、受之坦然,甚至视不送礼者为不尊师重教。
可是,家长们是否想过:大家都送等于没有送。学习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老师只是外因,他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假如孩子自己不认真,送再多的礼也无济于事。真正出类拔萃的学生有哪一个是靠送礼送出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