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浅谈对篆刻的认识
(2009-06-12 11:13:14)
标签:
杂谈 |
昨晚紧急通知,今天必须交上一份《浅谈对篆刻的认识》,作为篆刻课理论考试的内容。
篆刻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门艺术。这种喜好可以追溯到童年。上小学的时候偶尔在橡皮上刻个图案,蘸上钢笔水印到纸上,不管好不好看,心里总是充满着成就感;要是想刻的和图画上的一样,还真需要花许多工夫,得小心翼翼的控制力度和刀片的角度,尤其是拐弯的地方,一不留神就挖掉一大块,前功尽弃。
后来发现父亲会刻石头:每天没事了,在桌子上铺上一大张报纸,坐好,左手捏着很小的立方体,右手夹着细长的刻刀,台灯斜照着印面,眼镜差不多贴在石头上——接下来几个小时就是粉尘四起,“铿铿”声不断……等声音转为“唰唰唰”时,我就过去等着,这正是他用牙刷清理字里的石粉的时候。弄干净后,找张白纸,下面垫一本书;字面在红色的印泥上拍打几下,然后使劲压在纸上,停几秒钟后轻轻揭起来。这时我肯定要偷偷伸过头瞧瞧——正方形的底子,白色的字,一个也不认识。接下来父亲又会擦干净印面,用刻刀另一头轻轻敲打,我一直对这种举动大惑不解,好好的东西,干嘛敲坏呢?敲完了还刻,刻完了再刷,刷完了再印。弄来弄去,每次都是这样,也看不出有什么意思,所以看过几次我就没了兴趣,甚至有点反感——吵的要命,一堆石头粉弄得家里脏乎乎的,踩的到处都是。更气人的就是他不让我刻!有一次找到块小石头,趁机在侧面刻了个小人头,不久被发现,自然被狠狠教训了一顿——我对篆刻的热情也就因此日渐衰减,橡皮也不弄了。
让我回忆起上面的故事的原因,是一次写完作品盖印时突然发现了那块刻着小人头的石头——父亲用它刻了我的名字。对此我毫不知情,然而这些石头却跟着我四五年。虽然我不经常用印章,但因为有个会刻章的父亲,省去了很多麻烦。
大四开了一年的篆刻课,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认真听过,之前看过一本篆刻入门的书,也忘得差不多了。总感觉这门艺术非常复杂,不但雕刻功夫要好,书法、文字学等等都得精通。像我这样浮躁的年轻人,只能望洋兴叹了。少数对此感兴趣的同学,能坚持下来的,不管水平如何,周围的人内心里都十分羡慕。毕竟是门手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尤其到了毕业的时候,会这门手艺的人就更加被重视起来,每天都要接到很多任务,桌子上摆满了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石头——要么是张三写完作品没有名章,要么就是李四要送朋友一个当纪念。虽然经常累的半死不活,可因此而享受了不少大餐和赞誉,也是相当让人高兴的事啊。
非要说对篆刻的认识,真是很为难的事,知道的一点知识,学过书法专业的人没几个不知道的。至于辨别篆刻作品优劣高低的能力,当然也是浅显的不值一提,对于红的白的线条,明显不如对黑色的敏感,应该是从来没有上石头练习的原因吧。当初也练过篆书隶书,换到篆刻上,就完全茫然,我想我还是缺少了钻研的精神,因此没能发现二者相通的地方,不同的地方不用研究就能知道,不过对于线条,我想书法还是要求更高一些,因为必须一笔写成,不像篆刻还有修改的余地。
以后有机会,还是需要对篆刻稍加研究,尽管不是这个专业,学一点,总对书法有帮助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