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走马观花看展览

标签:
北京农展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图片文化 |
分类: 摄“眼”世界 |
去之前,朋友介绍说,到那里之后,别只看热闹,一定要认真探究,最好整出个一二三、所以然来,不然__白去!领命之后,我们相当的重视,无奈一到会场,我们就傻了,每一个展示台前,都被热情的观众围个水泄不通,想到跟前一探究竟那是相当的困难。没办法,我们只好走马观花瞧热闹了。虽然只是看了看皮外面的毛,但总算是开了眼界,长了些见识。至于那民间的绝技,如果想了解更多,就只好上网查询或是翻阅书籍了。
回来后,我还是为自己补了一些些功课,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定义的,包括些什么内容,等等。
下面,我就把补课的内容与有兴趣的朋友们分享一下,也算是为弘扬民族文化尽一点点绵薄之力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口头传统和表述;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有愿意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与内容的朋友,就请参阅书籍或是上网查询吧。
接下来,请欣赏我在展览中拍到的一些记录照片。
我拍照时,老艺术家正在为这个彩色的仕女小面人制作“耳环”。
看左边这个面人,做工多精致。右下为“糖人”制作。
宜兴紫砂
古琴弹奏
漆制品。在现场看真品,非常漂亮!
少数民族的传统织锦技艺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作品有衣服、鞋、工艺品等。
锡制作工艺。那龙、鹤,可谓维妙维肖。
绘制唐卡
贝叶经制作技艺。西双版纳特有植物--贝叶棕的叶片上,用铁笔刻字、记录经文......
在现场做演示的一家三口。画面中的女人,在进行“纸”的加工制作。
草编画--牛
少数民族的银制品技艺。妇女们所佩戴的各种手饰、头饰品。
传统剪纸技艺。
这是由细小的珠子串缝出的画
看这鞋垫绣得多漂亮,怎么舍得将它们踩在脚下啊!
新疆乐器的制作。老者在即兴演奏。
内画鼻烟壶,价格不菲。
纺织技艺
小伙子在现场制作茶饼
老艺术家在制作荷花灯
漂亮的刺绣工艺
另外,在参展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忘记发展“副业”,借助现场的展版、景物,我们拍了不少人物照。请欣赏碧荷姐姐。
对望
笛声为谁?
场外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