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南锣鼓巷”(上)

(2008-12-29 13:30:16)
标签:

北京

南锣鼓巷

图片

旅游

分类: 摄“眼”世界

 

 走进“南锣鼓巷”(上)

 

【走进“南锣鼓巷”】

图/文 山谷百合

 

  作为一个出生在北京,又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多年的人来说,我该算是个“地道”的北京人了。然而,我却几乎没有走进过北京的四合院。虽然也曾穿行于北京的某些老街老道老胡同,但基本都是行色匆匆地在赶路。说来您可能会感到奇怪,莫非我不食人间烟火?不,我不是画中人,也食人间粮食,只是从小到大,我生活的环境始终就没离开过部队大院。也因此,我这个北京人,却一直都无从真正体验过地道的“老北京人”的生活与习惯。遗憾吗?多少有那么点儿。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电影、电视、书籍和身边不时出现的地道的“老北京”,多少会为我补补课。何况,现在也还有机会去胡同老街走走转转,赶上个年啊节啊的,也还能去体验一下“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现如今,北京的变化日新月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市道路的拓宽与重建,“摧毁”了往昔那些小街小巷小胡同,如果您有几月不来不转北京城还真就有可能找不到“北”。所幸,在北京的建设与规划中,还保留了一些著名的胡同、四合院,否则,你想探寻与发现老北京的特色与风情还真就难了。当然,如今受到了保护的那些胡同、四合院,也与先前不大相同了,里面生活与居住的老百姓已越来越少。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今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北京是个晴朗有风干燥且有些寒冷的日子,我和朋友们相约来到了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街道不宽,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现在的南锣鼓巷,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近几年,它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也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外旅游者还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  

 

  有人说,“三里屯”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刹海"酒吧街是暗红色的,而"南锣鼓巷"酒吧街是翠绿色的。我想,这可能不仅是指那里所呈现的自然色彩,或许还与它们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关吧。

 

  上午,走在游人稀少且有些清冷的南锣鼓巷中,眼中看到的是历史与现代,怀旧与时尚相互掺杂与渗透的综合体。它给我的感觉就象是转动万花筒,五彩纷呈,越看越有看头。又象是打翻了五味瓶,五味陈杂,越品越有味道。无论是走在街道之中还是随意站在某家店铺门外亦或是找家喜欢的小店进去观赏或是小坐,总有种让人不知今昔是何年的感觉......

 

走进“南锣鼓巷”(上)

2

 

走进“南锣鼓巷”(上)

3

 

走进“南锣鼓巷”(上)

4

 

走进“南锣鼓巷”(上)

5

 

走进“南锣鼓巷”(上)

6

 

走进“南锣鼓巷”(上)

 7

 

走进“南锣鼓巷”(上)

 8

 

走进“南锣鼓巷”(上) 

 

 

走进“南锣鼓巷”(上)

10

 

走进“南锣鼓巷”(上)

 11

 

走进“南锣鼓巷”(上)

 12

 

走进“南锣鼓巷”(上)

  13

 

走进“南锣鼓巷”(上)

14

    

走进“南锣鼓巷”(上)

  15

 

走进“南锣鼓巷”(上)

 16

 

走进“南锣鼓巷”(上)

 17 

 

 走进“南锣鼓巷”(上)

 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