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感悟随笔旅行在路上收获人情冷暖趣事出租车的哥美图 |
分类: 闲言碎语 |
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中,依然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我们不仅要把它印在记忆中,还要把它定格在画面里。
不管是外出旅行还是平时我们行走在路上,于有意无意间,总会有些风景进入我们的视野。不管是走在熟悉的路上,还是经过陌生之地,如果我们用心,便会或多或少有所收获。
第一次乘动车组,我便象个“领导”似的在重点部位(如盥洗处、卫生间等)进行了视察,对好奇的地方还进行了一番试用,发现动车组在某些细节部位的处理上确比普通列车有所改善和提高,而且也人性化很多。说到此,想起自己在动车组上的露怯事:去青岛时,因买不到卧铺车票,于是选择动车组。售票员告知只有二等座,无所谓,反正一等二等不过都是坐着,几小时而已。上得车来,行李放在行李架上,早餐的吃食便放在了位于前排座背部的折叠设备,即打开后便可供后排人使用的小桌上,甚感方便。依法炮制,回程乘动车组一等座时,俺也是将行李放好后,便将前排座后面的小“桌”放下,把饮料放在了上面,心想:坐上一等座,票价贵了,待遇应该高了,咋放东西的小桌倒又小又矮了呢?等我踏踏实实坐稳喘息的当口,儿子用肘碰了碰我说:妈,看那儿!天哪,原来这个小“桌”其实是供乘客放脚的地方。当下责备设计者:什么破设计啊!一等座放脚的地方是二等座可放吃食的地方?气得俺立刻将装饮料的塑料袋抛弃之。其实,说来说去也怪自己傻,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再说,在椅子扶手内藏折叠小桌的事情俺又不是没有见识过,可那天,偏就现了一眼,该怪谁呢?还好,当我四顾是否有人注意俺的行径时,好象并没有什么人投来观注的眼光
。此事,是否可算是俺在路上的小小收获呢?!至少下次,我不会再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了。

在青岛旅游时,有一事很令我难忘。某日,我准备乘公交车外出,可不知该如果换乘,于是寻问路人。依俺的经验,哈,又是经验
,我专门寻找那些中老年同志,想必居住此地多年,路熟。经过一阵观察,我选择了一对母女。不错,她们还真知道。到目的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需换乘,另一种无需换乘,但下车后需步行十几分钟。我选择了后者,行走那十几分钟正好也是个观光的机会。碰巧与她们同乘一车,于是,便结伴而行。车上,很自然地大家交谈起来。原来,她们也是来青岛旅游的并非当地人,不过,已在此地居住了数日,虽不完全熟悉地形,但我们要去的地方她们还是知道如何到达的。此母女很喜欢旅游,曾去过很多地方。说起北京,自然也是去过的,而且也成为了登上长城的“好汉”。下了车,母女热情地给我们指引方向,母亲还说,如果时间早(那时已近十一点),我就送你们过去了,我表示感谢并与她们辞别。

就在我和小儿边走边聊边拍照时(那时,我发现了博友文笛清音文中提到过的“广玉兰”,我是第一次亲眼见,正在拍摄),只听后面有女人大声说话,回头一看,是那位母亲。您怎么来了?我问。对方回答,我怕你们不认识,我送你们过去。刚才,我看错时间了,以为快十二点了呢,走吧!其实,她已经给我们把路指得很清楚了,而且,即使不知道,我还是可以再寻问别人的。我极力婉言拒绝,可老人非要送上一程,无奈,一同前行。路上,我边走边劝她回去,待走出一、二十米的样子,我终于劝住了她。走出很远之后我回望时,她还依然站在那里看着我们......在异地他乡,遇到这么热心的人,让人感觉温暖。所幸,自己也还是个热心人,也常常为别人指路。
当我们外出到达某地时,第一个接触或是迎接你的人会是谁?我想,常常有可能会是“的哥”。离开此地时,最后为你送行的那个人又会是谁?答案可能也会是“的哥”吧?的哥,他们往往会成为那个你感到陌生的地方里的“亲人”。从你跟他的攀谈当中,你可以获取很多关于这个陌生地的信息。当然,你也可以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很多你感兴趣的事情的看法。出租车,早已成为那个城市或是地区“流动的窗口”。
初到威海的那晚,我没有打扰朋友,下了长途车,便被热情的出租车司机迎上了车。初始的戒备随着我和司机师傅的攀谈一扫而光。他成了我初踏此地的第一任向导,有问必答,不问也答。那一路,他为我介绍了很多关于这座城市的信息,并嘱咐我不要在海边的小店里吃饭,那里容易被宰;现在不要下水游泳,你们不是生活在海边,此时的海水还太凉,容易伤身体,但可以下海云趟趟水等等,一下子,便加深了俺对威海的感情
,看俺是个多么容易被打动的人啊!

在威海的日子,我有个发现,临近海边的小饭馆,很多都是东北那旮瘩人开的,而且,出租司机也多是东北人。据说,威海本地人不太会做生意,那儿的人的思想观念或者说是做生意的观念一直比较淡薄。我曾乘坐过的一辆出租车的司机告诉我,他早在十年前就在威海买房了。
威海是个好地方,是个适合颐养天年的好地方。
人在旅途,总会有所收获,而且常常是只有人在外时才可拥有的收获。不管是怎样的收获,它都将会充实我们的人生,丰富我们阅历。只是,但愿我们永远都能拥有那颗善感的心。
前一篇:紫竹院“竹荷文化节”
后一篇:路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