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成长岁月 |
住在部队大院的好处之一就是,看电影方便。
记得小时候,每周的固定时间(大概每周一/两次,晚上七点左右),工作人员就会在操场上挂起白色的幕布,放映一、两场电影。
那时,人们的业余生活远不如现在丰富多彩。于是,看电影就成了人们的一项非常热衷的活动项目。一到放映日,家长早早地做了饭,孩子们急急忙忙地写了作业,差不多离电影放映十五分钟左右,人们纷纷从自家搬来小凳(搬大凳子的较少,主要是太沉,而且必须坐在后面,不然会挡别人的),坐在幕布前闲聊(有时也会带些小零食),等电影开始。小孩子们会早早地跑去在操场上疯,有的也会乖乖地坐在那里给家里的大人或是小伙伴占地儿。印象中,好象有时还会为争个地方大小吵个小架。冬天,大家会穿上大衣,棉鞋。时间长了,脚会先冷。于是,统一动作就是“跺脚”。夏天呢,会带上扇子,抹上清凉油。后来条件改善了,在操场放电影少了,基本都改在院里的礼堂放映了,而且基本上都是发票。再后来,有些电影,如刚上映的大片什么的,也开始卖票了。
小时候,最先看的一部外国电影可能就要算是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了。
很惨的一部电影。看一次哭一次的电影。具体情节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姐姐叫花妮,是个卖花姑娘。她有个瞎眼的妹妹,好像还有个哥哥(不在身边,忘记是被抓了壮丁还是参了军了,可能是做了壮丁。),生病的妈妈。总之,为了生活吃尽了苦。对啦,电影里面还有个特恶的老太婆(好象是地主婆)。里面有首很好听的歌,我倒是还能哼唱几句“卖花来呦,卖花儿来呦,朵朵红花多鲜艳......”还有一部朝鲜电影叫《看不见的战线》,也记不太清内容了,只知道当时看时很害怕。至今想起,有个画面还记忆犹新“大雨夜,有个穿雨衣的男人...”。还有一部叫《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好象是讲姐妹俩儿,一个生活在南朝鲜,一个生活在北朝鲜,因此不同命运的故事。
前苏联的电影是《列宁在一九一八》、《保尔柯察金》,《乡村女教师》等。
南斯拉夫的电影,首屈一指的就要说是《桥》了。那首《啊,朋友再见》可是脍炙人口了。还看过的一部南斯拉夫电影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期间,应该还看过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只是名字现在一部也没记住了。只知道那时(七十年代初)我国和那些国家的关系不错,所以会上映一些他们的片子。
------------------------------------------------------------
以上所介绍的影片,主要是我还在上小学时(主要是七十年代初期到中期)看过的一些电影,而且基本上都是黑白片。在写的过程中,我脑海中还在不停地涌现出一些其它画面,因为不能准确说出名字,所以我就不写了(看来我的记性太差了,要不就是因为当时年龄太小了)。我想,如果上网查一下,应该还会记起一些看过的影片。只是,因为我写的这篇文章题目叫《记忆中的“外国”电影和电视》,所以,记忆之外的就暂且不去写吧。
前一篇:无题
后一篇:记忆中的“外国”电影和电视(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