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辛自修系列

(2012-03-26 01:01:35)
标签:

襄城县

辛自修

文化

分类: 厚重襄城

 

辛尚书故居今安在

作者:刘天义著

邻居蔡超,是襄城县城关镇河西街人。他在修理电器之余,喜读地方史志,爱游名胜古迹。前些时,他告诉我,河西街有明代工部尚书辛自修故居,并邀我游览,以遣书房的孤读之苦。一个秋日的上午,我们一齐来到尚书府邸。

河西街是城区的一道老街,以汝河为隔,于岸西南临河而居。昔日,河上有红石桥相连,老许南(许昌至南阳)路从街中穿过,加之汝河上下的货船、游轮在这里停泊,曾是出名的水陆码头。今天,被誉为“汝水虹桥”的红石桥隐形河中,新建城区又不向城南垂青,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河西街,就渐从城市现代建设的框架上滑落。看上去,仿佛是一座极普通的河滨村落。

但是,辛自修归隐读书,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海瑞请辛公出山的尚书故居却加重了河西街的分量,使千里汝河在离开古城之前再发一声浩叹。

万历十五年(1857年)3月,正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阳春季节,遭受“京察”飓风侵袭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辛自修“病归”襄城。因无置家产,只好将家眷安置在南城门内李氏祠堂居住,自己却在彼岸河西街南端的荒圃中结屋生活,欲用田园野趣去抚平深受创伤的赤胆忠心。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期间,辛自修常策杖出游,羁旅山川,泼洒对家乡的真爱,写下传世的《襄城名胜十景》等诗词文赋。

同时,他悬壶济世,坐堂行医,周济弱贫,为乡里所称颂。史载,著名医学家李明珍(1513-1595年),曾从湖北千里迢迢来这里讨教医道,修订《本草纲目》的有关内容。

这年秋季,襄城境内连降暴雨,汝水陡涨,河堤决口数处,县城西南奎门段城墙冲毁,地基坍塌,大水过后,急待修复。这时,工部拔给辛自修建造府第的款项到位,大人竟毫不犹豫地将此笔银两全部捐献出来,作为抢修险工之用。之后,知县陈震趁辛自修外出会友之间拆去草庐,在原址建瓦屋3间。大人回来后遂用俸禄之银悉数交还。

也许是辛自修离职的突然,或许是京城急需辛自修这样的栋梁之材。以后几年,这里轿舆接踵,车马喧闹,钦差莅临,地动山摇,河西街一时热闹起来。圣旨宣辛自修,一升南京刑部尚书,再升北京工部尚书。但辛自修却坚辞不就,誓不出山,仍品味着飘逸自在的田园生活。

辛氏后代,第12世传人(自辛大人后12世,襄辛家谱排19世)辛丙炎,65岁,是宗族中辈份较高之人(家谱中已有第18代后人),十分珍惜这份家业。前几年,他修葺了祖传老屋,并请原县政协副主席、日本花冈暴动组织者耿谆先生书写“辛自修大人故居”匾额,镶嵌于门庭之上,以尽虔诚之心。前院青松苍绿,后院修竹亭亭,老屋中无遗物摆放。前院的诊室中,却悬挂着辛公传略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上派员祭悼的圣旨全文。辛丙炎一家的两代医生,在这间诊室中继承着祖上未完的中医事业。

辛自修(1534-1593年),字慎轩(字子吉,号慎轩),襄城灵武山西北(南)麓灌沟人,15岁中举,22岁中进士,是明代万历年间与海瑞齐名的一位政治家。

传说,他出生之时,正值隆冬雪夜。知县王越带衙役刚到辛府门下避雪,恰巧传来婴儿哭啼,后知生子之事,不觉连声赞曰:“此子贵不可言”。众问其故,答曰:“人家生子,我七品知县守门,不贵若何?”

辛自修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祖辛访,仕福建按察司副使,伯祖父辛瀌,世称诗豪;父辛继先,两任博学。因其祖辈为官清廉,人称清贫诗礼名家。辛自修年少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县志记载,其7岁时到亲戚家作客,亲戚故意将桌椅摆斜以试其礼。但直至放正他才落座。

襄城县志记载:辛自修“状貌丰伟,修髯,目光如电,严威仪,寡笑语,敢言(遇事敢言),风节棱棱”。皇榜高中后,当年任山西阳曲知县。期间,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打击盗匪,抑制豪强,百姓乐业,考绩优秀,即调补浙江海宁知县。因于二地政绩显著,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被征召入朝,授正五品吏科给事中,时年28岁。

以后23年中,一再荣升,历任从三品太仆寺少卿;正三品应天府丞、大理寺少卿、光禄寺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二品兵部左、右侍郎;从一品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七品知县到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一品朝官,辛自修走了28年风雨路程,留下诸多名垂青史,令家乡父老骄傲的不朽政绩。

其一,万历八年(1580年),辛自修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针对豪族劣绅将赋税转嫁千万农家的非法行为,深入六府乡里,严令查实田亩,补偿所出怨赋,减轻农民负担,并奏请免去均徭里甲银6万两。同时,以工代赋,增筑滹沱河堤坊,治理保定、真定、河涧三府水害,造福当地百姓。

其二,按惯例,保定巡抚每到秋后,须带兵移住西部易州防范边陲,其军资费用,由两地供给。其中,保定方面的费用则节省下来为巡抚个人专用。辛自修上任后,力革弊政,即奏请皇上取消这项滥征。为克服新俸菲薄难以为继的开支困难,他开垦署内亩许隙地以补不足。一襄城老乡到保定探望,曾见辛大人与夫人在府中提水浇灌蔬菜,激动地说:“真乃清苦也,实天下第一廉吏尔。”

其三,辛自修不仅一身清正,两袖清风,而且大义凛然,不媚权贵,有直言上谏,弹劾误讹的言官古风。曾上疏查办京营总督镇远侯顾环及协理御使李燧“戎政不修,备御无法”的失职行为;上书查办诚意伯刘世延“自陈功伐”冒领军功的虚假行径;亲自查办御使沈汝梁“滥括赎锾”的贪污罪行,并依法严惩,将犯官充军边陲。同时亲手昭雪诸多冤案……这些忠于职守,疾恶如仇、纠察权宦、义无反顾的奏章,均载于《大明通纪》之中。

拜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后,辛自修振刷整饬吏治,根治松垮浮漂之风,使朝中有名的混乱官署“一时台中肃然”,面貌更新,“声闻于朝”。

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员缺,吏部多次奏上人选,皇上皆不同意,问:“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辛自修,不是真正的人选吗?”遂特旨宣进京城担任此职,并安排海瑞接替辛自修的南京职务。从此,辛自修官至七卿之列。

如此提升,如此重任,对辛自修无疑是极大慰藉与勉励。因为,在将要组织开展“京察”大典之前,辛自修抱着“为社稷,生民计”之宏愿,着手准备工作,以达匡正时风,再开新河之目的。不想这场清廉与腐败的较量,成为辛自修仕途的分水岭。

按明制,京官6年考核1次,为“京察”;地方官每三年考核一次叫“大计”。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次“京察”,北京由辛自修主持,南京由海瑞主持。二人都想利用这次考核的机会,将上年“大计”的遗留之事处理完毕。进而整顿一些贪官的后台。

如果这一反腐惩恶的朝阁大典按辛、海二位的思路进行,不仅使一批“贪竞辈”的高官摘掉乌纱,簪缨落地,而且那些攀附权贵的官员也将失去荣华,纷纷落马。因此首辅申时行、吏部尚书杨巍、工部尚书何起鸣、兵部尚书辛丙乾之流便玩弄权柄,奏本皇上,抢先进行了假“京察”。

他们阴相倚重,瞒天过海,以进士33人为替罪羔羊,给予黜降,但各部、院京官则未涉一人。

面对如此时局,辛自修、海瑞与御史高巍崧、张鸣岗(襄城县双张村人)、王德新等正义官员,多次上书,据理揭露,要求重新“京察”,严惩贪官污吏。然而,等待的却是“竞贪辈”得逞,辛自修等人受挫的悲惨恶果。

史载:辛自修等上书后,“帝怒,降巍崧三级,世卿、鸣岗、之宜各一级,具调外任”。王德新也惨下诏狱,革职严惩。申时行等人为堵辛自修后路,用酷刑逼供王德新为自修所使,欲将其置于死地。但王德新熬尽酷刑,义正辞严,终无所承,使自修免遭株连,得保七卿大臣之体面。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邪雾弥漫。辛自修深感积重难返,危局难撑,在虎尾春冰,险象环生的官海里,他选择了辞别王驾,归隐故里的道路,以“引疾”为由,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久违的河西街。

秋初,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奉旨来到襄城,宣辛自修入朝仕工部尚书。在荒圃瓦屋的府邸中,二人彻夜长谈,时悲时喜。在村头大堤上共同漫步,同伤同愁。在红石桥上共叹大河东去,品味着苦甜酸辣的多味人生。

几天后,辛自修送走了客人,坚辞不就,成了一代名臣的绝唱。万历二十二年(1593年)4月,辛大人病逝府中,享年60岁。翌年2月,皇帝遣河南布政司分守道左参政萧良干为钦臣代祭赐葬,谥“肃敏”,追封“太子太保”。

时至半晌,我和蔡超先生离开了尚书故居。不过,我们没有打马折回,而是向西2公里的辛庄走去,因为那里是辛大人长眠的墓地。

(摘自刘天义先生著《襄城览胜》)

反贪惩腐的辛自修

作者:潘民中、杨晓宇

从春秋到明清数千年来,平顶山地区涌现出了数十位颇具影响的政治家。他们在中国政坛上放射出了夺目的光辉。明代左都御史辛自修,反贪惩腐,抑制豪强,政绩卓异,累迁朝廷重职。

辛自修是明朝万历间(公元1534—1593年)的政治家,字慎轩,许州襄城县(今平顶山襄城县)人,身材魁梧,气宇轩昂,不苟言笑,遇事有主张。十五岁参加河南乡试,考中举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进士及第,授山西阳曲知县。辛自修在阳曲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打击盗匪,抑制豪霸,百姓乐业,秩序稳定,考核上等,调补海宁知州。隆庆初年(公元1567年),朝廷选拔优秀府州官员到中央任职。辛自修被选中到京城作吏科给事中,后晋升为礼科都给事中,太仆寺少卿。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以后,以右佥都御史衔巡抚保定。辛自修律己极严,以身率下,生活俭朴,反对奢糜,惩治贪官,任用贤良,关心百姓疾苦,减轻农民负担,奏请免去均徭里甲银六万两。以工代赈,增筑滹沱河堤防,以御水患。政绩卓异,升任兵部侍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再迁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后左都御史空缺,神宗皇帝特擢辛自修为左都御史。辛自修秉公执法,屡劾权贵,遭到邪恶势力的谗毁。引疾归里后,著《一乡雅言》,移风易俗。不久,朝廷重新起用辛自修为南京刑部尚书,改为工部尚书。辛自修不愿重返官场,故皆辞不就,终老于家。(摘自《平顶山历史名人传》第116页)

海瑞襄城请辛公

王天顺撰

在一个暖风薰人、桐花飘香的春天,时任南京右都御史的海瑞奉旨到襄城,请因佞人陷害辞朝归家的左都御史辛自修,入朝升任刑部尚书。

海瑞莅临襄城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老百姓都想目睹一下这位名震朝野的“海青天”的风采。为了满足襄城老百姓的厚爱,海瑞破例由乘轿改为骑马,并命地方官员不准净街净道,任百姓自由观看。在老百姓的夹道欢迎下,海瑞一行来到了襄城县衙,他不顾远途的劳累,在县令的陪同下,拜谒了位于县衙大堂前闻名于世的戒石亭。亭内石碑上镌刻着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手书训词:“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言。这是朱元璋应襄城县令张敬之请而亲笔书写的,目的是为了整顿吏治,关爱百姓。海瑞肃穆地对着戒石亭拜了又拜,郑重地对周围的官吏说:“是啊,老百姓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吃百姓饭,着百姓衣,就应该心系百姓,为民当好官,办好事,这才是为官之本啊!”众人点头称善。

第二天上午,在县令的陪同下,海瑞来到辛府宣旨。宣旨完毕后,两人诉说了离别之苦,回忆两人同为佥都御史配合默契,刚正不阿,抑制权豪的往事,说到尽兴处,两人不禁哈哈大笑。当海瑞提起要自修奉旨入朝为官时,辛自修摇摇头说:“恐怕难以复命了。”海瑞知道老朋友的脾气,和自己一样,凡是认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只好轻轻地问自修为什么。自修一笑说:“这样吧,我先让你见识一位年轻雅士再说吧!”

海瑞屏退众随从,和自修一起去会那位雅士。在城西北隅,一片百亩大的桐园,展现在二人面前,但见桐花如霞,香气溢人,林中幽静,鸟儿和鸣,一条小溪从林中蜿蜒而出。海瑞不禁赞道:“真是一个好去处!”欣赏了一会儿风景,海瑞问自修:“此地有人(贤人)否?”辛自修回答:“大有人在!”①突然,一阵美妙的琴弦声从幽静的桐林中溢出,二人细听,弹的是《高山流水曲》,弹技娴熟,琴音流畅,如大珠小珠轻落玉盘,又如高山流水淙淙流淌,令人陶醉。二人迎着琴音,漫步在桐林深处,见到了这位弹琴的雅士。

雅士见到辛自修陪同一位气质不凡的官人走来,赶紧停下琴声,上前去迎自修:“什么香风把大人吹来啦!”自修向海瑞介绍:“这就是我向你引见的雅士。”弹琴的人赶忙说:“不敢,不敢,本人乃一介草民,姓耿名震国,②敢问这位大人是——”自修笑着介绍说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海瑞,海大人!”震国眼睛一亮,惊讶说:“真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想当初,您为民请命,上疏陈时政之弊,称‘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那份犯颜真谏的拼死勇气,牵动了多少天下百姓的心!您深知疏上必触怒皇上,于是诀别家人,购一棺材,命人抬着上疏,真是可敬可赞!”海瑞长叹道:“至今朝纲败坏,我无力而为,真是徒有虚名,徒有虚名啊!”

在耿震国的茅庐内,三个促膝长谈,耿震国谈到了当朝皇帝昏庸,佞人当道,忠臣遭谗的形势,说得三个唏嘘不已,同时表达了雅士在这昏暗的社会里,应“不事王侯”为上,“修身养性”为佳的情怀。二位大人被这雅士的激情所感染,不由点头称赞。但海瑞停了一会儿叹道:“国家已成了这个样子,总得有人管吧!你们的心思我都明白,我也劝不住你们,我这把深受老百姓尊重的老骨头,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希望你们做我的坚强后盾,给我多出主意、想办法好吗!”二人感动地点了点头。

在劝辛自修入朝无果的情况下,③海瑞怅然地离开了襄城。

①此段对话记载在今县政协副主席、花冈暴动领导人之一耿谆存的清同治年间修订的《耿氏家谱》中。

②据《耿氏家谱》载,耿震国,字丽阳,万历廪生,因德高才溢而举孝廉,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万历末年因方正擢知县而不就,入忠义祠,配享督祠,赠修职郎。明末书画家、抗清大臣黄道周(号石斋)早年游襄城时曾拜震国为师,后又赠震国端砚一套,上书“黄石斋公赠先徽士”。至今此端砚扔保存在县政协副主席耿谆家中。

③据《襄城县志》载,辛自修旨刑部尚书不就,五年后卒于家中。

(摘自中国.襄城旅游文化丛书《襄城春秋》第一篇第55页。)

明代巡抚辛自修的廉政诗


    辛自修,字子吉,河南襄城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初任海宁知县,后升为吏科给事中、太仆少卿,因病辞归。万历六年,复起应天府丞,再迁光禄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1581年巡抚驻正定。后入朝为左都御史。辛自修为官素以清正廉洁著称,在正定期间,曾以署中池莲为题吟咏四首绝句,内容清丽,彰显其心志。


菡萏新妆映水红,一杯远谢种莲功。
芳亭玉井年年发,独使人思后乐翁。

菡萏春容月满池,晚风摇漾动涟漪。
殷勤为语池中物,早作甘霖润四维。

菡萏幽香远更清,也来华署寄时荣。
应知不为秋风竞,敢向人传君子名。

菡萏亭亭照小轩,对君犹自忆西园。
寄言四友莫相笑,十载寒盟定不谖。

    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在第一首诗中,辛自修看到池中初生的荷花,首先感谢的是种花人,并由莲花的高洁,联想到让人敬仰的后乐翁。后乐翁是明代初期著名政治家黄福的别号。黄福(1363—1440)字如锡,山东昌邑人。明洪武甲子科入贡,官至户部尚书,进位少保,赠太保,谥号忠宣。从政50年,忧国忧民,廉洁奉公,死后家产甚少,为后人称道。黄福的别号后乐翁,是从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得来。辛自修以后乐翁自比,显示了其为官清正,先忧后乐的远大志向。
    在第二首诗中,辛自修看到池莲的清容月貌,映照着一塘涟漪,让他情不自禁地要对莲花说,希望花神能早日普降及时雨,以滋润天下万物。从中可以看到辛自修心系天下苍生的高尚情怀。
    在第三首诗中,辛自修描写了池莲幽香清远,开在我的署院之中,是为了向人们传递君子之名。同时也隐含着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清洁为人,廉明为官,做人中之莲花,官中之君子。
    在第四首诗中,辛自修看到亭亭玉立的荷花映照着小轩,不由想到了西园。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之第,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元丰初,王诜曾邀同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等十六人游园,请善画人物的李公麟作画,取名《西园雅集图》。图中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园林之胜。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或看书、或说经,极宴游之乐。米芾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其中记述:“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耶!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览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人耳!”面对池莲,独忆西园,可见辛自修淡薄名利,类比英杰的心态。最后两句以莲花对松竹梅菊四友自语,我与你们定下的盟约,一定不会忘记。我也要做一个像松竹梅菊莲一样的高洁之人,留芳人间。
    四首绝句,语言清新,内涵丰富,抒张性情,展示了一代廉吏的宽广襟怀、清远志趣和高尚品德,流传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敬仰和效法。

星海源头一粒种,降落三界神州隆;一元复始化解去,银河天外任昆鹏。

御制文

万历二十二年岁次甲午二月庚戌朔越十九日戊辰皇帝遣河南布政使司分守道左参政萧良干

谕祭原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讫工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肃敏辛自修曰:惟尔行律坚贞,官箴修洁。岩邑茂循良之誉,琐闱蜚謇谔之声。卿寺洊登,标崇恬静。抚绥受寄,绩懋安攘。左右本兵,劳勚叠蒙叙赉;南北总宪,风裁特被褒旌。允矣,一代之典型!洵哉,三朝之耆硕!旋因请沐,暂遂还山。声重汝南,月亘屡腾于荐剡;望隆朝右,风猷特简于征书。司寇司空,虚席以待;一命再命,连章俱辞。方虞邱壑之坚,遽期馆舍之弃。爰咨公论,用霈恤恩。营兆宅以示荣,易芳名而不朽。英爽如在,尚其钦承!

河南省襄城县人民政府 

襄城县紫云镇人民政府

襄城县紫云山风景区 

公元一九九八年农历十月吉日立(农民篆刻家----郝玫瑰篆刻)

 

《御制文》译文: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按年岁天干、地支的次序是甲午年,二月是庚戌月。二月初一日,又过十九天,到了午辰日。皇上派了河南布政使司分守道左参政叫萧良干的这位官员。皇上谕令萧良干,祭奠原任北京朝里都察院左都御史,最后起用为工部尚书,死后赠太子太保,赠谥号是肃敏的辛自修祭文上说。惟独你品行和操守纪律是坚定贞纯的。做官应遵守的官箴原则是整饬不懈而清白的。在山西山区县邑里称你是个顺达民情的好县官名誉。朝内腾起称赞你刚正不阿的名声。你在卿寺官任里,你的考绩登记里的记录,标明你崇尚的是:不贪财、不慕荣利、恬然自得。“你受朝廷寄托,去巡抚绥靖地方,你的功绩最盛大的是在安抚善良、攘除奸凶这两方面”。你在兵部左右侍郎本部工作中,你的劳苦、功勋,多次受到皇上叙功赏赉奖品。你作着南京右都御史和北京左都御史任中,总管着国家大法。你不避权贵公正无私的风节和裁决,特别的被皇上表扬树起标志了。真能让大家推许承认啊,是一代人民的典范榜样。真称的是啊,经历嘉、隆、万三朝的年高德隆望众的一个大臣呀。可在左都御史任中不久竟回旋过来,向皇上请求退休。皇上暂时准你还家山村,以遂了你的志愿。你的声望在家乡广大地区是很受人尊重的。人们对你风格正确的评定,屡次腾现在推荐人的火红色册页上。你的威望在朝房上边是极其隆重的。你的风节德行,特被刻写在皇上召征你的书简上。刑部、工部两个尚书席位,都先后空虚着等待辛公接任。皇上一次命你,又一次命你去接任尚书之职。你连续两次上奏章具陈理由,辞不就职。正要计划筹备回在有邱有壑的山中,坚决不再做官,退避贤路。怎么猛然遇到你竞捐弃了馆舍而逝去。于是商议听取了大家公论论定的方案,用以像降雨露一样的降下皇上抚恤的恩泽。经营了卜选出的好坟地,用以表示皇上给的荣誉。流传下来你的芳磬名字,永远不会腐朽。你的英明豪爽之气,如同还活着、存在着到这里一样,希望你钦敬的来承受皇上的御祭吧!(1995年春于襄县鲍坡椿荫芦  余冰鸿释)

九宫山人于鹰城怀古斋  

辛卯年仲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