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技术领头人物 |
桑新民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未来研究中心主任、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之一、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顾问组成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网络教育研究会理事长。1949年8月生于上海,
1968年高中毕业后当了9年筑路工,1977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开始投身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基本法起草工作,先后获霍英东奖、曾宪梓奖,199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评为教授,
1994年创建“未来教育研究中心”,1995年任北师大教科所副所长,1996年评为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97年10日作为广东省引进的高校学科带头人,调到华南师范大学,创建“未来教育研究中心”,1998年评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在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三者的内在结合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主持的教改实验项目《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001年获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目前主要探索教育基础理论同当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大学和中小学学习与教学新模式。 桑新民教授的主要著作 《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桑新民 主编(200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这是在普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进行了两年多实践的一门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尤其是提高大学生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中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育类公共课程(而不是仅仅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的技术类公共课程)。同时又是一本研究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新型学习理论与学习模式的学术专著。 此项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见解和新思路,希望能够与正在进行多媒体、网络化远程教学改革试点的高等院校和电大系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教育哲学对话》 桑新民 陈建翔 著 (1996)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挑战与机遇并存。迎接挑战、捕捉机遇,不仅需要经验的总结、科学的探索,而且需要哲学的反思与超越。后者的最好形式是“对话”。对话启发人们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批判性思考,打破思维中的各种定势与禁锢,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超越自我、超越时代。本书就是围绕教育的一场哲学对话。对话的主题选择了跨世纪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生长点,试图表达作者对教育的忧思、对未来教育的憧憬、对跨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唤,并期望引发更加广泛深入的教育哲学对话与争鸣。 《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1993)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又是教育的基础理论学科。一个国家教育哲学的水平不仅标志着该国教育科学研究所达到的理论深度和时代高度,而且对本国教育决策思维和公众的教育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然而却广泛深远的影响。本书是系统反映我国教育哲学研究新成果的学术专著。书中从时代高度探讨了与教育有关的哲学理论新进展和新成果,总结了当代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所引起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论之深刻变革,探讨了人类在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一系列严重挑战和从改变国民素质入手迎接挑战的对策。本书的最主要特色在于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再创造”这一全新的视角对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在 此基础上,试图探索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中国教育哲学理论体系新模式,并使其对世纪转换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研究发挥导向作用。 《当代教育哲学》(1988) 哲学发展的源头在实践,当代哲学的主潮是探求和高扬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源头不仅有三大革命实践,还包括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人类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教育。人类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实践活动中,主体自身也随之得到改造和发展,但这种发展往往是不自觉的。而在系统化的教育中,对主体的建构则是高度自觉化的。显然,教育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不可忽视和否认的重要领域,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部分。随着文明的发展,教育在整个人类实践中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必须引起当代哲学的高度重视。离开对当代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不了解主体内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要想从哲学高度科学阐发和高扬主体性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是当代从哲学角度研究教育哲学对哲学本身的意义之所在。 桑新民教授的主要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2003) 《从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全局思考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2003) 《远程学习新模式的战略思考》(2003)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变革》(2003) 《发挥教育对未来的选择功能-------我的未来教育观》(2003) 《探索网络文化视野中的教育新天地》(2002) 《用理论解读“IT”》(2002) 《桑新民教授访谈:探索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天地》(2002) 《21世纪:让教育梦想成真的时代!》(2001) 《探索信息时代人类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新规律》(2001) 《提高师生学习生活质量》(2001)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000) 《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信息化探索》(2000) 《发挥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功能》(2000) 《网校的反思》(1999) 《科教兴国的教育使命》(1998) 《技术—教育—人的发展》(1998) 《中小学校网络建设的意义、功能与效益初探》(1998) 《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1997) 《世纪转换年代我国宏观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取向》(1996) 《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思考》(1994) 《我的教育观》(1998) 《哲学究竟是什么》(1992) 桑新民教授的科研课题 ◆ 信息时代学习理论与实践(“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 ◆ 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研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重点课题) ◆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高教司重点课题) ◆《学习论》网络课程建设(教育部第三批网络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 区域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十五规划” 广东省重大课题) ◆ 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对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九五规划” 重点课题 已结题) 桑新民教授2003年被评为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 一等奖 桑新民教授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001年获得第四届国家级高校优秀成果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