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北美02
教堂,直插在血色的记忆之中
满眼是锗红色的图画,在红日照耀之下,显示出特有的血色,特别耀眼,也特别炫目……如果不是由远及近的慢慢适应,突然之间你真的会受不了——那种突如其来的红,那种突出其来的山,那种突如其来的镇……晃然间,你会有一种天外来客般的隔世之感——那精致的红色,那红色的小镇,那小镇上川流不息的各色人等……
这,就是我见到红石公园第一眼,最为真切的感受。
这样的教堂高地,我是平生第一次看到,需得仰视方可窥以全貌。
从凤凰城菲尼克斯驱车,一直向西前行,两个钟头便可抵达美国西部这人间胜境——红石公园。因为这里是“山河一片红”,所以民间都亲切地以红石公园唤其名。而它在美国官方的名字序列里,却是橡树溪国家公园。
大自然真的是一位神奇的美术大师,随着轿车在丘陵地带的柏油路上蹭蹭疾行,类似中国西部风光的美国西部风光一览无余,渐渐地,地貌由清变红,泥土、山包都显露出时隐时现的红色,随着公路向前延伸,红色的成分越来越多……恍惚间,一大片红色便急匆匆地呈现在你的眼前。没有半点过度,甚至你还来不及思想准备,那种特有的美国“西部红”,根本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活脱脱给“端”了出来。
这时,车上所有的人都大声“哇”了出来。所有的疲惫在此全无,所有的景观在此颠覆,所有的词汇此时苍白……片刻惊讶之后,我急忙举起相机,“卡卡卡”一个劲地猛拍。
这,就是传说中的美国西部红石公园。

其实,这里是美国最为基层的政权组织——一个小镇的所在地。小镇的名字叫圣多娜(Sedona),因为红石公园远远要比圣多娜大,所以这个小镇就被淹没在巨大的“红色海洋”之中了。
小镇被一些形状独特的巨型红石所包围,人们根据这些石头的形状为它们命名,有咖啡壶、大教堂、雷鸣山……喜欢看奇形怪状的石头的话,这里绝对是个好的去处。
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只得在小镇稍作漫步,而看着来来往往自由的人们,坐着西部牛仔味十足的“登山车”、“沙滩车”眼馋,也没有办法。我知道他们是通过这些特殊的交通工具,到没有路的红色深处,去与红石公园拥抱,戴着太阳镜的他们可以随着车辆的起伏而大肆地喊叫,然后一起开怀大笑,那是人类紧张工作之余特有的释放与轻松……我只是在内心深处暗暗地安慰自己,留点遗憾也好,今后有的是机会。

且说徜徉在小镇上的所感所受吧。为了与红石公园相得宜彰,小镇上的建筑也都是以红色基调为主,且故意通透,一步一景,给到此的人们最大的美的享受。你随时可以透过哪怕一小处红色建筑为背景,镜头对准远远的红色高山,“卡嚓”一声,就会是上佳的景致。
小镇不大,但很有情调。虽然艳阳高照,但小镇街上的遮阳伞下,还是坐满了喝咖啡的人们。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休闲的,从休闲之都到此的我,本也想找一处座位坐下来慢慢地“品”的,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挪动脚步,去在有限的时间里,看看最佳的风景。至于休闲嘛,今后有的是时间。
跑马观花,不停地追着远景近景。小杜却在一旁催促我们:“Sedona小镇最佳的风景是山顶上的教堂,我来过几次,每一次都要去教堂看看。”带着恋恋与不舍,我们只得上车赶往山顶的教堂。

与其说是山顶,不如说是一处小山丘,因为四周都是红色的峰峦。转过几个弯道,只须仰视,顺着小杜手指的方向,便可看到山上一幢现代化建筑,那就是让小杜留恋不已的教堂。十分现代的公路直通山间教堂,到教堂的车辆很多,我们只得慢慢前移,而相当一部分人,是骑着自行车吃力地向上攀爬。或许,他们真的乐在其中。
我知道,教堂在西方的地位无与伦比,所以对于小杜的留恋也来了兴趣,只是不知道教堂修造在山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初看上去,教堂就是“钉”在红石山的中间。高高地耸起,给人一种望尘莫及之感,虽然看上去教堂并不是太高。可以想象,当初那些信徒们选中此地,就是要的这种效果。教堂能在为恶劣之处修造成功,难度可想而知,但信徒们坚信,有神相助,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
这的确是一处特别的教堂,这样的宗教之地,之前我从未见到过。带着一种虔诚之心走进去,耶稣还在十字架上受难,只是他背后是一块大大的蓝色玻璃,而玻璃背后,是绵延的形态各异的红色高山。再往下走,是专门卖有关基督和红色的纪念品。

教堂不大,也就两层,事实上在这样的地方能够如此已经相当不易了。可以想象,这里的红石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术士,灵异学者前往,像有一种魔力吸引大家的前往。神秘莫测,让人忍不住前往一看究竟。
静静地坐在教堂旁的条石上,我专注地看着这一方思想着的建筑,再慢慢地将视野移向远方,连绵不绝红色给了教堂最好的陪衬。恍然间,我方明白,这一切红色的铺垫都是为着教堂而存在的,它们都是配角,而主角只有一个,教堂是无理由推辞的。
太阳血色渐浓,漫漫西沉。斜照在红石之上的红,也更加特别。那些梯形的红色岩石山丘,如同一座座金字塔。鲜有植被,偶尔在岩石缝里,挣扎出一棵生命顽强的小树……

我们沿着太阳西沉的方向,追着太阳前进……我知道,这里离科罗拉多大峡谷已经不远了,也可以说这就是大峡谷的门户。
我们从小所学的课本里,都将美国大峡谷称为科罗拉多大峡谷,以至于我一直有种错觉,以为大峡谷就位于克罗拉多州境内,到了才发现,这里的人都称大峡谷为Grand
canyon,并不冠以“科罗拉多”这个名称。原来,大峡谷是由科罗拉多河经过数百万年以上的冲蚀而形成的,科罗拉多河功不可没。我在想,大概这就是为什么把它称为科罗拉多大峡谷的由来吧。
到过大峡谷的朋友说,如果要从凤凰城到科罗拉多大峡谷,大概需要开4个多小时的车,途中经一条著名的66号公路,这条公路横跨半个美国,从芝加哥一直通到洛杉矶。而大峡谷全长2000多公里,可以供游人进入的入口有很多个。
朋友又说,浏览大峡谷有几种方式可选,除了在山谷上的地面观赏之外,还可坐直升飞机从空中俯瞰,下到谷底徒步或骑毛驴观赏,还可以在科罗拉多河上漂流。

据说谷底有少量的印第安人,过着原始的生活,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生存的。
我知道,科罗拉多土著的印第安人如同红石山上的教堂一样圣洁而神秘,也难怪有那么多的游子前去朝圣……
只可惜,我仰视了红石山上的神秘教堂,却无缘科罗拉多大峡谷和一直想象中的谷底的“土著”。中国古语有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遗憾中也知足了。
站在大峡谷的门户,我眼睛的红色随着公路的蜿蜒不断变幻着,有的地方宽展,有的地方狭隘;有的地方尖如宝塔,有的地方堆如础石;有的如奇峰兀立,有的如洞穴天成……由于河水的冲刷,河谷地层在结构、硬软上的差异,致使漫长的峡谷,百态杂陈,浩瀚气魄,举世无双。
能亲眼感受这世间举世无双的“红色”,足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