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为源: 一座城市的深谋与远虑

(2011-04-08 11:36:18)
标签:

杜甫

成都

三岔湖

文化产业

金沙遗址

文化

分类: 深呼吸

文化为源: 一座城市的深谋与远虑

《成都日报·深呼吸周刊》2011年04月08日·1版·封面

    儒、释、道几千年的相安而生,奠定了成都“和谐包容”的城市精神基础,也使成都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驿站,几千年来滋养中华民族的文化集合,都能在这里寻到脉络。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里自由穿越。

文化为源: <wbr>一座城市的深谋与远虑


2009年,文化产业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成为第十一个国家规划振兴产业。自此,文化产业列入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支撑,已不再只是一种说法。

  厚积而薄发,当文化的产业力量越来越被人们认同之时,蓦然回首,却见成都的文化产业已是蓬蓬勃勃。

  做强产业,做大城市,文化以及文化产业当大显身手。在这个新领域中,样本何在?参照系何在?


  二十三味杂陈的多元文化

  成都是这样一座时而令人恍惚的城市,仿佛在这里可以直接穿越历史与当代。过去的文明,当今的文明,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互为融合,互为观照,构成成都特殊的城市面貌、市民气质。

  23种滋味杂陈,这既是成都美食的现实呈现,也可视为成都多元文化的写照。

  成都之西,金沙遗址。站在这里,相信所有人都会被这沉睡3000多年的古代文明“击中”。金沙遗址,不仅再现了古蜀国的辉煌,也复活了中华文明史一段失落的历史。由金沙遗址破土而出的太阳神鸟,震撼了整个中国,从此,中国文化遗产,有了新的标志;

  邻近金沙遗址的杜甫草堂,是成都爱诗者的朝圣之地,每年人日,这里都要举行在别的城市难以见到的民间赛诗会,因而人们说,成都是诗歌滋养着的城市;

  由杜甫草堂向东,便遥遥可见青烟缭绕的青羊宫。依道经所言,这里为太上老君第二降生之地。道兴于成都,至今在成都仍有着强大的影响。“乐生”、“乐活”,是众多成都人的人生追求;

  由青羊宫再往东,便是武侯祠。三国文化影响深远,武侯祠是三国文化中心的最主要代表,成都也因此成为世界三国文化的圣地。

  儒、释、道几千年的相安而生,奠定了成都“和谐包容”城市精神基础,也使成都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驿站,几千年来滋养中华民族的文化集合,都能在这里寻到脉络。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里自由穿越。

  2010年2月10日,成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称号。

  五味俱全,也不过酸甜苦辣咸,除此之外,还能怎样?

  然而,以五味为基,成都人从中生生发展出了23种复合味道。这令人咋舌的23味,呈现出成都美食的多元化,兼容性,这,也恰恰是成都文化的写照。

 

  厚积而薄发的产业力量

  厚积而薄发。当文化的产业力量越来越被人们认同之时,蓦然回首,却见成都的文化产业已是蓬蓬勃勃:

  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首家设计类博物馆,囊括了中国高端白酒90%以上的形象再造工程,其服务的产品年产值超千亿元;

  “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公园总投资数十亿元,聚集数字音乐产业链上下游数百家企业,规划了演出厅、小剧场、明星街、音乐互动体验设施等。

  2010年正式挂牌运行的成都文化产业交易所,是西部首家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所,旨在打造文化与资本之间的有效通道。正式运营当天,便有65个,涉及影视、出版、动漫等多个方向的文化产业项目来此挂牌;

  还有宽窄巷子、锦里、文殊坊……这些依托历史文化遗存而生的新历史文化景观,在成都,有口皆碑;在全国,鼎鼎大名。近两年来,成都旅游拉动GDP经济总量的21%中,一半以上来自这些新的“成都景观”。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在成都,正变成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生活风情的再建、再造与传承,渗入城市肌体,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城市文化气质、增加城市认同感的一股重要力量。

  2009年,成都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539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强势介入的政府主导

  2010年12月,成都市“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在“十二五”期间,更加全面地推进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同时,成都市委指出,要在“十二五”期间,更加全面地推进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出版发行七大行业。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

  题目出来了,文章如何做?

  愿景目标明确:未来3年,成都建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鼎立之城”,但制度保障却略显滞后,一时间,对体制、机制的呼唤尤显迫切。

  文化是软实力,文化产业是硬产业,要用政府的“硬手段”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硬产业。

  于是,2007年,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应运而生。

  使命重大:在城乡统筹和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文、旅、体三大产业龙头作用,通过文化创意来加大对文、旅、体三大产业的发展,以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整合和经营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主攻方向;责任明确: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产品开发与销售。成绩斐然:接手第一单便是宽窄巷子,一战成名,美名闻天下。2010年,宽窄巷子还被评为第三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事件”,成都人对其之认同与钟爱可见一斑。

  一路走来,文旅集团“一手抓资源,一手抓市场”,开发、整合和储备了大量优质资源,无论是打造系列文化、旅游项目,还是形成旅游产品,创新开展丰富的市场营销活动,以及各项资产高效运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化和经济一旦结合到位,便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宽窄巷子、中国博物馆小镇、南丝路风情古镇、西岭雪山……一张张成都旅游的新名片闪亮登场,软文化做强了硬产业,软资源变成了硬资本。

  长久以来,对文化以及文化产业,议论得多,干得少;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艳羡的多,能最终走完从投入到产出这段路程的少。于是,对这种以政府力量的强势介入,有人有疑问,会不会垄断了市场?

  对此,成都文旅集团董事长尹建华认为,在文化这个公共领域,政府必须强势介入。旅游、文化、体育,很大意义上是一种战略性的投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一般企业进入的意愿并不强,而且如果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更只会把事情搞砸。因此,文旅集团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示范的作用。“把这个市场、产业做起来,把发动市场这个社会责任给担当起来”,同时,文旅集团还要做一些示范性标杆的项目,比如已经推出的宽窄巷子,把标杆竖起来,把规矩立起来,把配套做起来,然后再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把文化产品的大市场真正激活。
 
 
独辟蹊径的另类探索

  
  营销整个城市的旅游产品,是成都文旅集团之所以成立的一大理由。在区域合作的背景下,文旅集团把这种营销做到了成都以外。

  作为三岔湖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文旅集团与其他三方股东:新加坡万邦集团,资阳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简阳两湖一山投资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做文化,促资源,造产业,从而将三岔湖打造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成为离成都最近的山地湖泊型城市旅游综合体。

  文化提升彰显卓尔不凡

  客观而言,三岔湖只是一座人工水库,如何用文化来打这张牌?

  三岔湖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有一种使命上的自觉,更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三岔湖项目是成都资阳两市进入区域实质合作的开山之作,理应承担为成都经济区与其他区域之间深度合作树立范式的义务。

  对这样一个项目,自然要做一个文化的解读。

  项目启动之初,他们开始了对三岔湖地方文化的研究,从大量有关文史资料中,梳理出了“多元包容、和而不同”的三岔湖价值观以及三岔湖项目的“水特色”,随后,这个“水特色”就成了三岔湖新城在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中的“魂”。在其后相关运作中,事实证明,三岔湖价值观得到了广泛认同。

  最妙的是,众多资料中,他们读出了三岔湖与都江堰的天然联系。以龙泉山为界,2.32万平方公里的都江堰灌区分成了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两部分,都江堰(渠首工程)世界文化遗产便是成都平原灌区的龙头,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而三岔湖就是川中丘陵灌区的核心,起着“继往开来”之功用,三岔湖是都江堰灌区承前启后、承西启东的重要节点。如果说“一极一轴一区块”战略决定了三岔湖的空间优势,那么,与都江堰(渠首工程)的一脉相承、东西呼应则构成了三岔湖的历史文化优势。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其“本底”就是都江堰;而三岔湖作为都江堰的扩展、新灌区的代表,成为都江堰生命力的象征。

  2.32万平方公里上,以三岔湖为代表的不断成长壮大的“都江堰”,能够加厚成都的“本底”,成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坚实支撑。

  由此,一潭深水的三岔湖卓尔不凡。

 

  系列创意谋求注意力经济

  2010年4月,反响极大的“2010三岔湖创意迎水活动”由三岔湖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策划推出。

  策划可谓有理有据。

  三岔湖因水而兴,在岷江和沱江之间,矗立着南北走向的龙泉山,龙泉山脚的三岔湖就处于这样一个水脉龙形的盆地之心。如果说都江堰灌区龙头核心在宝瓶口的话,那么,都江堰灌区的腹地核心应该在三岔湖。三岔湖是由上世纪70年代,简阳、仁寿、德阳在龙泉山的挖洞引水工程而来,是简阳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其上游连贯穿成都而过的都江堰上游水系,将龙泉山堵住的岷江流水迎接过来,灌溉了川中丘陵地区,润泽整个资阳;下接眉山、内江水系;而周边,石盘、黑龙潭、老鹰等水库,如众星捧月般,围绕三岔湖差落展开,形成独特的水库群系。

  同样,未来的三岔湖新城也将因水而荣,因为三岔湖新城规划正是以“亲水”为主旨,充分利用三岔湖山水资源环境条件优势,经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打造一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适宜人居、利于创业的亲水新城,体现旅游目的地功能、生态人居功能、现代服务功能,并形成以滨水休闲服务业为主体产业的产业支撑体系。

  诉求可谓入情入理。请看其“迎水”理由:

  一为感恩。在去年西南地区普遍大旱的情况下,成都因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水旱从人”,迎水感谢都江堰“护佑”,深得民心,同时,以此为契机,唤起公众一同关注“水”危机,宣言低碳理念,又正好切合时局。

  二为求“道”。都江堰以“道法自然”的平和姿态泽被川西平原逾两千年,享誉世界,在川内尤得人心,一座都江堰,蜀人矜夸两千载,求道之举,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为寻源。简阳虽不在都江堰自流灌区内,但也身受都江堰泽被,以寻源之名,推出都江堰大灌区理论,实际上对简阳融入成都经济区是一个很好的推力,同时,也为三岔湖“定海神针”之说正名,使其作为“都江堰大灌区腹心”的身份具有了合法性。

  “迎水”创意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主办方积极应和,并且主动把颁奖时间扩展为一周。3月24日,颁奖礼组委会在全国媒体发布消息,邀请读者共同参与,策划迎水方案。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在成都策动了一场头脑风暴,市民踊跃参与,各种奇思妙想汇聚活动组委会。迎水之举尚未成行,便已形成轰动效应。无疑,“迎水”将三岔湖成功地推向了公众视线。

  与“迎水”异曲同工的,还有三岔湖论坛、华语传媒大奖以及中欧论坛的举办。三岔湖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认为,90平方公里的三岔湖合作区域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项目。为了快速提升区域价值,有必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树立高端文化品牌;而树立三岔湖高端文化品牌,按照“水库变智库”的思路,和已经确定的“多元包容、和而不同”三岔湖价值观的营销推广,正需要上述之类的高端载体和平台。

  而且,所有活动的背后,都坚定不移地以都江堰为依托,迎水如是,论坛也如是,表现出一种恒定的价值观,正是这种恒定的价值观,使系列创意凸现人文气质。

 

  实质性介入参与做强产业

  更可贵的是,一系列文化包装,不仅仅是追求眼球,其中,还有对四川旅游产业的实质参与、对成都经济区的积极推动。

  2010年成都两会期间,三岔湖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都江堰灌区应成为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本底、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系统应成为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地标”的议案报告。议案提出,三岔湖的开发意义早已超越简单的房地产概念,它是整个都江堰灌区的一个重要支点,它的开发将可能撬动成都平原乃至整个都江堰灌区的文化旅游,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出“天府之国”系列文化旅游品牌。

  三岔湖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的思路是,以“迎水”为契机,推出都江堰大灌区概念,进而将整个都江堰灌区与都江堰水利工程捆绑,作为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集体“申遗”,并以此撬动整个灌区的组团文化旅游。

  紧接着,“都江堰灌区文化旅游资源本底研究”课题正式启动,实际上,这个项目也是三岔湖合作开发区从文化的层面来推动区域合作的一次尝试。该课题意在对包括三岔湖在内的都江堰大灌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城镇体系变化、经济产业变化等进行系统调研。将世界唯一留存的、运行了2200多年的都江堰不仅仅在水利工程,更在历史、文化、哲学的层面重新进行系统梳理、研究。

  川内不少专家认为,都江堰大灌区概念的提出,非常具有建设性。“都江堰”既是地名,又是景区名,还是水利工程名,而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并非只是单一的水利工程,而是系统的、多元的,涵盖了社会、文化、生产多领域。因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绝非只是一个堰。都江堰的概念,首先是指都江堰水系,其次是指都江堰流域,第三是指都江堰大灌区。所以,整个成都平原的水系大部分都是都江堰水系,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江堰灌区完全有理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来再次“申遗”。

  设想一旦成功,势必强力推动川内文化旅游。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数以万计的新型小城镇当如何立身,如何发展?三岔湖正在孜孜求解。


讲述这个时代的故事

   “十二五”注定是一个历史性的时期。以此为起点,中国的经济、社会将迎来一场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可遇而不可求。生逢其时,不可能静观其变。事实上每座城市、每个人,都将成为构成这种变化的一分子。中国正在向世界讲自己的故事,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每座城市,也在演绎自己的故事。

  由成都和资阳两市催生出的“三岔湖”——就正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从水库,到湖,再到城,三岔湖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激荡。而且,这是一个开放的故事,朝着未知的方向仍在继续。

  客观而言,三岔湖表面的故事,就是一种叫做“市场营销”的东西。然而,如同历史一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线性的。三岔湖的营销,不仅仅是一个地产项目,也不仅仅是一个旅游产品,发散开来,三岔湖正在演绎的是:文化如何推动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做强做大。

  平心而论,虽然文化产业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但仍然薄弱,毕竟,西方文化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还面临着各种要素的缺乏。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的奇迹正是发生在“弯道超车”。那么,我国的文化产业也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型产业发展之路。

  三岔湖故事的背后,就正折射出这样一种探索。

  相较于全国,成都的文化产业也称不上发达,但是,产业未起,观念先行。如同成都统筹城乡的例子,只要有先进的发展理念,正确的路径选择,弯道超车也未尝不能实现。可以引以为证的,是当前成都在文化遗产这个领域的产业操作模式,已隐隐然有大家之势:政府强势介入,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具有示范性意义的项目,把标杆竖起来,规矩立起来,配套做起来,再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激活市场,做大市场,最后做强产业。

  虽然这只是一种模式的探索,但可见政府的责任担当。况且探索之路通向何方还未可知,当初成都开始统筹城乡的试验时,也始料未及今天的成绩,因而,如今成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探索,也大有想象的空间。我们常常说愿景和现实,这实际就是一种偶然和必然,在社会历史领域,当各种巨大的力量形成对峙时,也就形成了一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临界点,蝴蝶轻轻抖动翅膀,就可能迎来一场风暴。

  两年前,《第三次浪潮》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又出了一部新书,专门讲述中国的故事,书中他问:“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比这更伟大的故事吗?”

  正是,只要参与其中,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比这更伟大的故事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