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魂书系”(2)

(2008-04-30 14:00:29)
标签:

杂谈

 

少城是解读成都文明的密码

——《少城:一座三千年城池的人文胎记》序

章夫

“成都魂书系”(2)

 

    1

一个城市的记忆,都必须打上文化的烙印。有着3000年文明史的成都及其与之同时代的少城尤其如此。

我们可以说,一部少城的历史,其实就是成都的文明史。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实际上就是这座城池的历史悠久程度。成都真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改名换址之城,应该始于秦时。秦人张仪历经种种艰辛,先按“咸阳建制兴筑成都、郫城和临邛三城城垣”不成功,在乌龟的“教诲”之下(相传张仪筑城时屡败,后来乌龟引路,张仪方筑城成功),最后方筑城大小两座,大城在东,名为“大城”,小城在西,称为“少城”。西晋时成都大文豪左思的《蜀都赋》云:“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即十分明确地阐述了大城与少城的历史方位。

2

我一直在想,或许张仪当初筑城时,因成都平原土地卑湿,沼泽沮洳遍布,难度极大。是不是先筑小城而获经验,再筑大城?从考古中我们发现,后来的大城在城池上比少城更为坚固,少城可以称得上“试制品”。少城在大城之西,成都的战事多从“西”起,或许因为少城是大城的前哨堡垒?自古以来,少城是成都的经济中心。《华阳国志·蜀志》形容“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阗,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而大城是成都的政治中心,政府长官及各办事机构都在大城。成都历史上的战争证明了这一点,少城数次遭受重创,以换来大城的相对安全。至此可看出少城的“屏障角色”。

这两个“筑城理由”似乎都存之有理。但秦人张仪究竟基于哪一点,数千年后我们只能猜测。可以肯定的是,当初的大城与少城形同母子,是一种唇齿相依的依存关系,到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少城便成为大城的“城中之城”了。

3

按理说“秦大夫张仪”应该是成都的敌人,他是“秦兵灭蜀”的直接实施者。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灭蜀有经验,秦国便派他们治理蜀国。成都人自古就有海纳百川式的包容。为惦念张仪灭“蜀”后的筑城之功,成都人专门修造一座城楼名为“张仪楼”。随着世代的不断修缮,张仪楼后来竟“高百尺”,历代诗人墨客为之吟诗唱赋,最为有名的就是著名大诗人岑参在《张仪楼》里的那句“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直到1200年后的唐朝后期,张仪楼才在历史风雨中仙逝。

少城并没有因为“张仪楼”的消亡而衰败。《酉阳杂俎》载,少城内“广填华屋,置楼观榭圃,并饰以金碧珠翠”。我们今天仍可以想见少城那个时候的潇洒与倜傥,这种潇洒与倜傥引来了不少名人,如汉代大儒扬雄“草玄堂”,三国诸葛“丞相府”,还有司马相如的府邸等都镶嵌在少城之内。

4

少城的蜜月期持续了数百年之久,直到东晋时因屡遭战火,终究毁于一旦。两百多年后的隋朝初年,蜀王杨秀重建少城,在隋唐时期才又繁盛起来,连五代时的前蜀、后蜀宫殿均在少城之中。到了明末清初,成都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战乱,少城也难于幸免。城廓屋宇几乎荡然无存。

虽然遭受一百次毁灭,也要再现一百零一次的辉煌。顽强的少城,再次经历命运的抉择与考验。康熙57年(1718)调荆州驻防旗兵3000名来川,60年(1721)选留1600名永驻成都。当局这一决策只不得是少城历史上的一个拐点。如果旗兵不来进驻少城,少城还可能是另外一个模样,但少城的辉煌是不是可以延续,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以那样一种方式延续。事实证明,大清时期满蒙人手里的少城,是保存得最为完好且不断辉煌的少城。

5

大清时的少城有三个级别:将军衙门、副都统衙门和城守卫衙门。成都那条蜈蚣之“头”——“将军”地位之显赫,可以从“将军衙门”大门上的两块匾额求证,上面分别刻着八个大字:“望重西南”、“控驭岩疆”。

烈火中永生的少城(其时为满城)景致,可以从傅崇矩的《成都通览》中一见端倪:“城内景物清幽,花木甚多,空气清洁,街道通旷,鸠声树影,令人神畅。”

就这样一座城中之城,竟然承载着无数次的历史风云变幻,在点地不过三四平方公里的袖珍版图上,演绎出了那么多的波诡云谲,还有民众的兴衰沉浮。

6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千年帝制,本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其丰功伟绩自不待言。但这一打破旧世界的行为,就像我们端起盆子泼脏水时,将盆子的娃娃一起泼掉一样,少城就是那盆污水里可爱的娃娃。也就在这个时候,少城完好的城墙开始拆除了,直到1935年全部拆除,哪怕那些叫做“胡同”的街名也不例外,全都改称为“街”“巷”。

用武断和暴力行为对待文化,是中国在改朝换代之时惯用的手法,以为这样斩钉截铁便可斩草除根斩尽杀绝。其实文化是不能被武断地割裂的,受害的是最后是我们自己,而文化的血脉也是无法被武断地铲除的。

7

少城见证了中华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大革命”,堪称一位风雨老人。今天,脱胎换骨的少城正在经历又一次命运涅槃。

每每想起那似蜈蚣的城池,我的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那个“千足蜈蚣”的城市雏形,正是成都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象征。

宛如一个人,一座城市也有其灵魂的话,那么成都的灵魂无疑在命运多舛的少城。她是成都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名城的关键所在。成都文明的源头,很大程度上从少城身上体现出来。

丁亥年仲冬于蓉城得一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