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古镇相映生辉
古寺古镇古风,处处古朴古雅,充满古色古香情调。反映在这方水土这方人身上,也让人感到既古老又古奥深邃。

街子古镇新修起来的招牌牌坊,十分醒目

古镇最中心的四株古树列队式的迎接南来北往之客,可谓街子镇的“活宝”
在今天看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街子古镇自古以来应该是光严古寺的门户了,也就是说,要莅临光严寺,先经过街子古镇的洗眼,特别是远道而来的居士和香客,在山下洗漱打点停当,酒足饭饱之后,方可以上山直奔5公里外的凤栖山光严寺。
两者可谓唇齿相依相映生辉荣辱与共。

古寺与古镇唇齿相依相映生辉荣辱与共
街子镇位于崇州市境西北,地处山坝交接地带,其得名源于元末明初的兵伐扰攘,至万历四十二年,这里已是百业凋敝,昔日繁华的古镇只剩下味江边上的河街子一条街了,从那时起,这里便被叫做“街子场”。街子建镇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五代后蜀设永康县,这里是县治所在地,那该是它的最繁荣时期了。

字库塔在街子镇可谓又一件有文化底蕴的古董
街子古镇因晚唐“一瓢诗人”唐球曾在此隐居而出名,清末民初古建一条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义遗址,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全镇各种文物古迹二十余处。在成都周围,川西民居式的古式建筑盆景式的点缀在川西平原。街子古镇的古街也常常吸引喜好休闲的远近游客,由此,街子镇也成为成都市远近闻名的十大古镇之一。

徉徜其间,时间已经显得没有任何实在意义了

这是典型的川西坝子的场镇式风格
与其他古镇不同的是,街子镇的古,更多地体现在宗教文化浓郁的寺庙上。在街子曾流传着一首歌谣:街子回龙锁味江,凤林顶上望白象;火烧坡前明灯亮,嵯峨闪闪卧朝阳。
这歌谣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街子古镇的风情风貌。“回龙”、“凤林”、“白象”、“嵯峨”、“朝阳”都分别指相应的寺庙,一首短歌就囊括了五座寺庙,足见旧时街子的香火之旺,可谓三步一寺,五步一庙。民间曾用“三柱香,一对烛,一叠纸钱”来描绘其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传统小吃和百年老字号,是古镇的魂魄

这些农耕文化的结晶,在古镇的一间铺子躺着,和谐而律动

这些物什已经有点当年庙会时的味道了,一个小物品“联合国”
史载,古时的街子场的确寺庙林立,乃佛道共存共荣之地,有着“五宫三十六庙”之美誉。街子场地理位置特殊,毗邻青城山,背靠凤栖山,青城山是道教发源地,使之成为“五宫”的活水源头;凤栖山托着古寺光严寺,又乃佛门圣地,“三十六寺”之根基天成。
有尚文之风甚浓的明代古塔──字库塔(古人惜字如金,凡有墨宝的任何纸张均不得妄自糟蹋,皆焚化以示敬意,故有“字库”一说)在镇头的黄金地段卓然而立。仿佛街子镇的一块诱人的招牌。
街子镇是成都市内比较著名的一个古镇,或许正因为有了光严寺,才有了今天的街子古镇?还是有了街子古镇,才有了光严寺?这似乎已经是一个伪问题了。
民国以前,街子场的两大庙会(场子的城隍庙和古寺的庙会)从元代始代代相传,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会,七月十五盂兰盆会,每次庙会都有供天佛事,煞是热闹。
现在的街子让游客驻足流连的依然是这条长约100米的老街,从明末清初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古老民居和居住在这里的淳朴温厚的街子人。

溜鸟是休闲的一大特色,在离成都60多公里的古镇,这鸟笼同样兴旺

城市年轻人已经少见的土烘笼,在古镇却很实用,也很时兴

哪怕再小的古镇,人便是其中的精灵,没有了人的居住,古镇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徉徜这条古街,掠过一间间仿古店铺,我对那些各式的手工作坊甚感兴趣,打铁作坊、木雕作坊、豆腐作坊、大麻花作坊、汤麻饼作坊……连住宿的旧式庭院旅店看上去也像字画作坊……连住宿的旧式庭院旅店看去也像字画作坊;游人在此既可串门探户,也可作不限时的居住停留。特别是有意思的是,几间古意十足的饭馆挂着腊肉,倚街而立的烹饪师傅们略带夸张的表演酷似“行为艺术”,引得游人驻足,只要你停下来,就不由自主地迈动脚步,成为这里的食客了,这种经营方式很是凑效,生意都是出奇地好。

这样的川菜馆在古镇100米长的街道上应该是相当有规模了

大师傅在打望着街上光顾的客人

生意来了,大师傅们也忙得不亦乐乎

古街上,也有这样的特色鲜明的小餐馆

将做菜的全过程公诸于众,不怕你食客不上门

这里的一切都有点行为艺术的味道

名特小吃在古街上也是大行其道
这一切虽然都有包装和作秀的成份在里面,但在这里驻足,你仍会感觉到时光的倒流,更会领略到时间的停止。因为你感受到的,是小镇亘古未变的纯朴和古雅。
一直误以为街子镇是都江堰麾下,到了才知道这里系崇州市管辖。几年前与朋友来过这里,那时街子镇想请一些策划专家借脑,打造街子古韵,朋友们提了一些好的意见——旨在保持“修旧如旧”的基本思路,几年过去了,再次来到这里,外表上看好似也秉承了这个原则,可细细一看,却与成都市另外的古镇古街(诸如黄龙溪镇、洛带镇等)没有多大区别,特别是当你举起相机一阵猛拍之后,拿回去看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老手艺是古街上的一张无与伦比的王牌

快淘汰的铁匠铺子镶嵌在古街上,显得极为和谐

这样的手艺可能你只能在这样的地方看到了

古街上卖的手工棉絮就是在这架老式棉机上加工出来的
虽然都是川西特色的建筑样式,可细细一看,它们还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可我们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却把它们弄成一个面孔,就像一个个考贝出来的复制品,将本来有的风格打磨成一个模样,还不如不打造。
这或许是我们的城市建设者们和管理者怀着满腔热血,带着良好的初衷,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干出来的“坏事”吧,其实像这样的“坏事”在转型期的中国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我们要等到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发现罢了。

“古”就是时间的堆砌,就是天长日久,就是天荒地老

“古”不是能随便可以用“打造”和“策划”出来的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古”不是能随便可以用“打造”和“策划”等现代时髦的字眼能速成的,“古”就是时间的堆砌,就是天长日久,就是天荒地老,容不得半点“包装”的。
这也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好在我们已经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