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以下这篇文稿是应法国费加罗报之约所写,主要是该报要了解骨髓里的成都是个什么样子的.
中国成都:天之府库
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的中国西南部,有着一座近3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她的名字叫成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既未更名又未迁徙的城市。
秦砖汉瓦,唐宗宋祖。5000年华夏文明有如春夏秋冬,四季分明。3000年成都文明在春夏秋冬的铸造中,登堂入室,一步步走向辉煌。
居者的天堂
在中国乃至世界,成都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人文气质,都有着极其典型的独特地位,有些甚至像谜一样显得高深莫测——
中国第一大佛寺大慈寺,“天下第一名相”诸葛亮,中国唯一君臣合庙武侯祠,人类第一张纸币交子,世间最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与三星堆一脉相承的金沙遗址的发现地,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重要发源地,方圆400公里内中国唯一拥有4个世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沟”、“黄龙”)之地……这些“成都之最”所折射出的,是人类所崇尚的和谐、包容、聪明和睿智。
成都处在地球北纬30度线南侧,而正是这条纬线的两侧——多少年来,一直是中外专家学者一个未解的巨大谜团。
一系列世界奇观或难以解释的现象都出现在这里:埃及金字塔,北非大沙漠,苏伊士地峡,喜马拉雅山,三峡,长江入海口,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百慕大三角区;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和道教这五大宗教,也都发祥在这条神秘纬线的两侧。
地处北纬30度线两侧的地区,大都炎热少雨,甚至是无垠的沙漠。而成都平原却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青水秀、一片翠绿。
当宇宙和大自然造就成都险峻闭塞的地理环境的同时,也赐予了它惊人美丽的妙水奇山。
更为奇特的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成都的自然灾害要远远少于其它地区,无论是洪灾、旱灾、风雪、冰雹、蝗虫还是地震。
大凡这样的地方,正是孕育思想成就哲理铸造宏图的理想之地。
老子曰:“上善若水”。一部人类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治水的历史。从李冰算起,中国人对水的深层次认识,比欧洲整整早了1000年。
不少国内外专家惊叹,成都不愧为东方伊甸园和中国的班加罗尔,中国的西雅图……
文化的坛场
一个城市的记忆,都必须打上文化的烙印。有着3000年文明史的成都尤其如此。
古往今来,成都的体温一直是诗歌的体温,成都的气味始终是诗歌的气味。历代骚人墨客浸淫于成都的博大与精深,留下了千古绝句,也留下了千古绝唱。
“自古诗人例到蜀”。成都自古是诗人的坛场。成都人物的历史长廊,几乎全都由文人排定。从西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才子佳人”成都,到盛唐李杜的诗酒成都,从杜甫草堂到陆游祠,到望江楼,到罨画池,到升庵祠……在这块久远而丰盈的诗歌后花园里,诗歌以其繁盛的生命力生长着。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成都就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自蜀郡守文翁在成都兴办中国第一所公学讲堂,蜀地教化之风大开,造就和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影响极为深远。与文翁同时代的成都富家子弟司马相如好读书,喜舞剑,善鼓琴,丰神瑰姿而才情高卓,乃汉代第一才子,名冠天下的汉赋大师。既是侈丽闳衍的汉大赋奠基人,又是作楚声的骚体赋的佼佼者。不仅如此,他还与国色天香的临邛才女卓文君共同演绎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与其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如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
中国天才诗人,唐代诗仙李白20岁时来到成都,写下了“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浑厚之作。成都是诗人的乐园,她丰富的饮食,安逸、舒适的自然环境,为超越物欲的精神生活提供了“简单而奢侈”的温床,而对于纷繁的历史烟云和社会纷争,这片土地又极具“天人合一”的外在条件。
当代汉语诗歌起于北(北京),而沉于南(成都),在汉语诗歌版图上,成都是一个重镇,而在诗歌江湖上则更为夸张地把成都称为“诗歌的首都”。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李劼人、巴金的故乡,二人早年均留学法兰西,共同接受了法兰西文化的洗礼,李劼人因其创作实践,被誉为“中国的左拉”,他们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既是对法兰西文化的礼赞,更是对母语的回报。
休闲的乐园
“休闲之都”是上天送给成都的一张王牌。
多少年来,成都在都江堰的乳汁滋养下出落成千娇百媚芙蓉如面柳如眉的野性美人,唱着行云流水般的花腔,在山水之间顾盼流连。
成都这座慢悠悠的城市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对生活宽慰的态度。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岷江源头雪山之巅径流下来的清澈的雪水,径直流到了成都人的茶碗。阳光哺育万物,水滋生万物。有都江堰这碗水垫底,其滋养在水中的独特的成都文化还浅薄吗?
“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成都便泡在茶碗中“几千年了”。
成都地道的茶馆多以使用三件头(茶碗、茶盖、茶船),也就是“盖碗茶”而驰名。盖碗茶为成都茶馆所独创,而茶碗、茶盖、茶船又寓意为“天盖之(茶盖)、地载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它包容了蜀人朴素的人文思想。盖碗茶、碗上加盖,既可保温,蒸发茶叶、加浓茶味、卸下茶盖,又可散热,使其温凉适宜。茶水须趁热而饮,方能泌脾、提神、清心。临时以茶船托起茶碗,擎而斜扣或半扣茶碗,从茶碗与茶盖缝隙间细吮茶水,不仅免使茶叶入口,又十分优雅惬意。
如果问成都人“你的第二母校在哪里”?不少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茶馆!
也难怪,成都的昨天今天不是写在书籍中正史里,而是融在茶馆中闲谈里。
自从有了来自于三国时阿斗的那句“乐不思蜀”,成都仿佛被贴上了安逸享乐的标志。其实在这之前,司马相如的那一曲《凤求凰》,就已经让成都显露出她浪漫迷人的面容。漫步在浣花溪畔,静坐于芙蓉树下,弥散着醉人的蜀音,穿梭着不归的丽人……
“成都何月不过节?”这是外地人送给节日不断的成都一个惊问。春天里可以选择架车去周边看花,华阳的梅花拉开序幕,大邑的梨花开的清纯,龙泉的桃花开的妖艳,彭州的牡丹在富贵中终场。夏天选择到青城去避暑,可以漫步于后山的林雾之中,也可以坐在澜桥上听听雪水的涛音。冬天可以到到西岭雪山去看雪景,滑雪后下来在到花水湾泡泡温泉。就是秋天还没有想好到哪里去,但是成都秋天的太阳是一年中晒着最舒服的,哪也别去的好,就在望江公园或是草堂那喝点茶晒晒太阳,这是世间最为幸福的日子了。
方圆百平方公里的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片沃土以其恬淡、安谧,人性化的生活空间庇护着人们躁动的灵魂。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便是影响深远的中国道教“道法自然”之则。作为道教发源地,成都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和谐”之气,“包容”之风。
中国有句古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下最“仁”之山“青城山”和世间最“智”之水“都江堰”,都在成都的麾下茂盛地生长着,成为仁者和智者的至爱。
于是乎,成都便有了“天府之国”这个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