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的心灵

标签:
台湾旅游文化宗教社会 |
分类: 世象杂感 |
http://s7/middle/48fa9cebh935b58ae4f16&690&690
http://s13/middle/48fa9cebh935b5937888c&690&690
http://s16/middle/48fa9cebh935b59a25e6f&690&690
照片说明:1、中台禅寺;2、国父纪念馆前廊打坐的法*功们;3、台东村里的寺庙;4、高雄寺庙
台湾人的心灵掠影
——台湾旅游回放
走马观花的旅游,自然不会有多深入的研究。但是,浮光掠影的市容扫描,却也可以大致看出台湾人心灵与我们的不同。
开个玩笑说,宝岛有“三多”,即:寺庙多,教堂多及法*功多。
不论都市还是乡村,你看吧,走不了几步即可见到一座寺庙——它们是当地社区(乡、村、里)居民自己的寺庙,不收门票钱。政府不投资,也不去管理与限制。
据说,各个寺庙都有自己的祭祀节庆。届时,当地民众悬灯结彩,聚众欢乐。因此,逛逛寺庙,可以了解到那里许多的乡风民俗。
我们这里,不知何种原因,寺庙竟然成了“国营”的资产。和尚、尼姑也拥有了“干部级别”。奇怪不奇怪呢?那里的一切开支均由政府买单。反之,为了经济创收,所有的寺院都与旅游商业挂上钩,成了敛钱的耙子。少林寺、峨眉山、武当山、五台山,名寺显刹哪个不是如此呢?僧不僧道不道,清静无为的道场竟充斥了铜臭气味,真真莫名其妙啊。
再一多,就是教堂在台湾也比比皆是。隔上不远,就有一座带有十字架的建筑,上书某某社区教堂。想来,自红番(荷兰人)侵占宝岛,西方宗教即随之而来,马关条约后日本殖民统治,乃至民国光复,都没有禁止过对基督的信仰。因而,耶稣精神便渗透了台湾人的心。
最后一多,乃是那个不伦不类的法*大法,它是最近开放两岸旅游以后的“最新流行曲”。
凡是旅游热闹的地段,几乎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地上,立着或铺着几张文字、图画的宣传品。几个妇女、老人穿着黄袍闭目打坐。大陆游客一过,便趋前递上小册子,宣示几句他们的诉求。警察对他们视若无睹,置若罔闻。南来北往的行人,亦很少予以关注。在台湾人眼里,他们大概不过是某种信仰的族群而已,看来并无多大影响。
瞧,照片上,就连庄严的国父纪念馆前廊,也隐约闪现着星星点点的黄袍呢——据导游讲,他们是领“工资”的,一天可得两三千台币?想想倘使确凿,作为妇女、老人,倒也不失为贴补家用的一个营生。当然,也不容易,风里来雨里去的。
每晚歇息在旅馆,电视那种新闻访谈节目则最引人的眼球:
蓝绿两派的电视台,都是约请几个嘉宾在那乱弹,你说几句,他插几句,个个词锋锐利,侃侃而谈,十分精彩。
眼下大陆有个世博会,而台北则正在为花博会彩排。台北是国民党的大本营。市长郝龙斌不大善于言辞,所以,这个花博会便成了绿营抨击他的靶子。
只记得其中一件,好像是花博会的某项工程预算、招标,绿营指责它有非法之处。而郝市长似乎怎么表白也不够清楚。结果,夹夹缠缠的,搅了好几天才算完事。看看,偌大的一个台北市,好歹也是一个市长了,竟然也被人家折腾得不亦乐乎。——回忆一下,那几天这种东西竟超过了电视剧,成了休息时的主要消遣,挺有意思的。
文化的五光十色,可不可以说是台湾社会心理的一点特征?
三家村弟子
2010年10月24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