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对话录之十七:新课标之憾

(2008-01-18 20:46:29)
标签:

语文

教育

讨论

争鸣

新课标

分类: 语文对话录

新课标之憾

 

问:先生的意见我们完全赞同。方才您讲到过去的教学大纲有两个偏差,即:过于关注语文学科知识及缺乏对学科、儿童心理及社会需要三者的整合。新课程标准在这两个方面有所改进,但是您认为还很不够。您能不能详细讲一讲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可以。现在全国都正在宣传新课标、学习新课标。然而,我觉得在宣传、学习的同时,最好还得再加上大力提倡“质疑”新课标,“批评”新课标。我这样讲,并不是说新课标不好,要反对它。恰恰相反,正因为我觉得新课标总体上是好的,所以,才希望大家对它多多“质疑”,多多“批评”。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使它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我们以往在这一方面的惨痛教训太多了,为什么不能引以为戒呢?过去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不管什么事情,本来还没研究、确定下来,但是在宣传的时候却只是说好,说顺风的话,不让发表反对的意见。一派“莺歌燕舞”,一味“山呼万岁”。结果,等到事情搞砸了,失败了,再想挽救也困难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做也是不符合辩证法的。其实,越是好的事情,就越应该多听听反对意见。如果别人一反对这个事情就垮了,那说明它就不是一个好的东西。反过来,如果它真好,那么再怎么反对也没有用。一件新事物,批评来批评去,什么时候批评不倒了。那时它也就“立”住了。它就完全正确了。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做了。它肯定不会有大问题了。 

对于这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我觉得它有两大不足:

第一,虽然新课程标准批判了过去教学大纲过于关注学科知识内容的现象,但是,它自己也没有能对学科知识、儿童心理发展及社会需要三者作出全面、深刻的整合,最后提出有关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

新课标虽然也有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陈述,但是它对于语文教育自身的规律性论述不足。它只提出了三个应该注意的原则方向:一个是“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特点,一个是语文“实践性”特点,再一个是“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影响的特点。具体的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它没有作详尽的论述。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儿童语文能力的发展基本脉络是怎样的?对儿童怎样进行语文教学才最有效?等等。它都没有拿出自己的说法。课程标准要为语文教师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要为学生规定出“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 如果这些问题不拿出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又用什么来作为设计这些规定的科学依据呢?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就是在对这些基本过程、基本规律没有慎重研究的条件下草率制定的,所以才出了许多漏洞。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的“简略”是不应当的。这是语文新课标的一个重大缺失。

第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目标缺乏翔实、可靠的实测数据支持。这是它的第二大缺失。

教育科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科学。它的所有理论条款必须得到实际测量的证实,方才能够被承认为科学的“真理”。新课标提出了一整套“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但是,为什么确定为这个“标准”而不是另一个“标准”呢?举例说,“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究竟各年级、年段应达到多快的速度为准呢?没有定出来。再如,各年级及整个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都有具体数量规定,但是它们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没有依据。还有,“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何为“浅易文言文”?它究竟包括哪些具体规定?哪些规定才是学生真正可能达到的水准?……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标志学生行为结果的数据,应该非常明确、具体,绝不能有一点含糊不清。制定一个代表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是一件非常严肃、庄重的事情。我前面讲过,确定这些数据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国家工程,决非少数人能在三天两早晨就能做妥的。在这一方面,现在的这个实验稿实在搞得太草率,太粗糙,完全是新时代的又一个“急就章”。这太不应该了。以前,我们不少同志都批评过旧“教学大纲”,说它为什么总是“草案”呢?现在看来这次课程改革仍然继承了过去的“传统”,继续“草稿”、“实验稿”了下去。课程标准定得如此马马虎虎,那语文教学又怎么搞得好呢?要知道,它可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啊!

 

问:听了先生这番论述,我们明白了:过去语文教育弊端的要害是课程编制的问题。课程编制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整体性的大问题。课程编制这一环节搞不好,课程的实施、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评价等等就都会弊端层出,百病缠身。语文课程编制的科学化才是语文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第一步。

 

答:对。俗话不是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吗?语文教育的改革,首先就要牵这个“牛鼻子”。只有抓住了“课程编制”这个关键,语文教育的各项弊病才会逐步得到解决。




[1]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月版,第49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