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沁冰
一个人爱什么、不爱什么,怎么去爱、怎么去不爱是最基本的自由,只要基于此的行为没有损害到他人的利益,别人无权干涉,更何况是强迫。越小的事物越容易去投放自己的好恶,就像喜欢一只松鼠、讨厌一只蟑螂,来得全不费工夫。对于越大越复杂的概念,越该记得自己有选择的自由。例如,我痛恨日本民族性里好战的那部分、恶心日本古今文化中对女性身体及气质的规训,我同时喜欢并感激细腻深刻的经典日剧和可爱卡通、还对精巧体贴的文具等日本设计的小玩意儿爱不释手。同理,我热爱中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未受落后封建观念荼毒的诗词歌赋小说,但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里我痛恨的东西也很多,你恒不能逼我一古脑儿爱了去。中国风气里至为可怕的一点就是容不得半点“不同”,不管该“不同”出自感性还是理性,殊不知“和”的基础正是“不同”。首先,我爱的并非中国的全部(不是指领土),我不能装做爱它所有,那是虚伪和下贱。其次,我以我的形式去爱、去关心,我的付出,不愿受别人的摆布!
一种形式不会因它打了“爱国”的旗号和召集了更多的人就比另一种更有理性,否则文革和纳粹就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性只能用理性去解释和证明。一个话题摆在你眼前,应当尽可能寻求相对科学可信的资源去了解它的全部背景资料,再通过独立思考去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而不是无条件接受别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再成群结队眼红泪奔摇旗呐喊。西方个别媒体的“不实报道”就该举80后愤而反之,那国内媒体的不实报道呢?国内罄竹难书的制度缺陷、落后观念和社会问题呢?该被愤、该被反的东西海了去了,这空前一个“勇”字是怎么打这儿长出来的?
“红,是蔷薇任性的结局。红,像唇上滴血般怨毒。”林夕十年前为哥哥写的词,从来没肤浅到停留在形容美貌的层次。不是个没遭受过浩劫的国家,不是个没饱尝过代价的民族,咱不扯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毕竟只有过逆境里自学成才的经验教训,但至少请尊重你自己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和真情流露的权利,这是在非文革类浩劫阶段做为人最基本的权利。
如果我是中国,我不希望我的人民因为别无选择才来爱我。我希望他们是衷心的、热忱的,或因我美、或因我善、或因我通明透亮、或因我丰富多彩,或因我可爱的那部分引人太深,或因我可恨的那部分瑕不掩瑜,如此等等。如果我是中国,我不要他们因无知其他各地的可爱才只能来爱我,我不要他们因被教训被逼迫才不敢不爱我,我更不要他们从未想过爱是何物就嚷嚷着爱我,为我流汗流泪流血。没有了真诚和自由的爱不值一文,我收集十几亿来何用?如果我是中国,我盼望并祝福我的人民每一个都在政治和经济上活得更像人,都听得进去理性的声音,即使还说不出来。如果我是中国,我不会把所谓“崇洋媚外”看得有如洪水猛兽,偌大一个民族,谁想走我就让他走,真正属于我、爱我的人自然会为了我付出,不管是留守建设还是海外争光,只要这形式是他自己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结果,我应尊重他、帮助他,而不是从制度和道德上给他任何禁锢。如果我是中国,我会承认自己的历史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科学、不民主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我请求我的人民不要盲目地爱我全部,请求他们帮我把这些恶的部分挑选出来,永久性地删除。总而言之,如果我是中国,我愿我的人民真诚地、科学地、有建设性地爱我,我不要他们有口无心、有勇无谋、有心无力。可惜我不是中国,我只是一个人,一个从未停止也永不放弃思考的中国人。
2008/4/16
为了避免叨扰作者,我决定还是把是把本文链接删除。我会把这篇文章的连接发到作者的博客,如果作者愿意,同样可以看到网友对此文的反馈。
前一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后一篇:写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