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地主开大会 |
对于您的学习到工作到出国,您用“顺理成章”来形容,的确您一路走来似乎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请问您有没有过迷茫和犹豫?当然都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每一次当机会来到您的面前您是不是都有充分的准备所以才能紧紧把握成功的契机?当机会到来时您会不会犹豫或慌张,不知所措?
我的迷茫和犹豫基本上都体现在恋爱上了。工作上基本没有。我一进电视台,就有很好的平台,主持了大节目,身份是编导,也做片子,有很多东西要学习,也有很多新的见识和经历,刚工作那几年都沉浸在学习新东西的充实感中,目不暇接,根本顾不上迷茫和犹豫。
很快我又做了制片人,曾经是文艺部最年轻的制片人,操心的事很多,忙成一团,天天处在各种人和事物中,更顾不上迷茫和犹豫。等后来积累了些经验,一切都能比较轻松地掌控的时候,又出国念书了。近几年想到回去还是留下的问题,倒有那么一点点迷茫和犹豫。
我没专门为机会准备什么。平时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受不了“时刻准备着”卧薪尝胆的劲头,还觉得有点可笑。人活着不是为了爬上某一个台阶,而是在舒展愉快的前提下,尽自己的努力,在哪个台阶就在哪个台阶该干嘛干嘛就是了。哪个台阶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所以没必要比。
所谓的机会,适合你就是机会,不适合你就不是机会。比如说,我偶然得到出版的机会,那时候我还一个现成的字都没有,但是后来书出来在市场上比较成功;我也得到过很多主持大晚会的机会,但是我都做得很一般,没什么出彩儿的。但是,我也不太遗憾,我觉得我没那天资,别指望在这方面发光就是了。
我不胜任的好事、好机会我根本不想得到,得到也是浪费,还不如成全合适的人。
〈飞一样飞〉中几乎所有的照片用的都是黑白照,是不是为了让人有那种体会怀旧的感觉?如果要您用一种颜色形容过去的这10年,您觉得什么颜色最适合?
那主要是美编的决定。我本身也比较偏爱黑白照片。这本书是过去十年,黑白照片似乎更能表现岁月、尤其是流逝的岁月。
如用一种颜色形容,我直觉是很淡很嫩的水粉色:青春的,烂漫的,最初的,美好的,花儿一样的,也有点脆弱的,难以留住的。
我非常喜欢您在“留学季”第一篇中的观点,您说您的剑桥生活几乎恰恰是北京生活的反面。香车宝马、华服美饰相信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喜爱的,但是生活的快乐,那种最单纯的快乐不应该建立在这些虚荣的物质之上。我认为就像您说的,多数人毕竟是凡人,很难超越置身其中的强大的社会的统一话语。能够有这样认识的人我就觉得他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幸福一定不会依赖外在的物质,而是从本来的自我出发寻求并获得快乐。您觉得人能不能一直保有这样的认识?也许一段时间是这样想的,但是过不久又坠入了追求物质的泥沼,当然追求物质上的美好并不是不可以,您觉得这点如何平衡?
我觉得主要还是个人的人生观起主要作用;环境也起很大作用。所以就同样的我,在北京和剑桥的生活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当然也跟我在两地的社会角色不一样有很大关系)。
我想我现在是可以做到比较超越物质的。我也有几年很迷恋物,现在长大了,人见得多了,经历多了,自信心就多了,就更坚定了,不再容易被环境左右。
物质本身没什么不好,但人为物所累就不好了,也不值。人要是有足够的自信,就会超脱很多。这自信的基础是对自己的判断能力的相信,而不是靠别人的表扬或羡慕建立的(那叫虚荣)。
我注意到您在写留学生活中很多都是生活中的细节,与人交往的快乐,您是不是很享受这样人与人之间彼此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相知的过程?
您觉得生活是由一段一段大的不同阶段构成还是由一点一滴的小细节构成?
应该说,我对人与人之间彼此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相知的过程很敏感。
但这其实不是特别好,好像你看电影或看戏,情节和结局要出乎意料才引人入胜,如果已经知道结局,看电影的愉悦未免就淡一些。
因为我常在跟一个人认识之初就看到结尾,所以交友之心比以前淡了很多。尤其在剑桥这个环境里,不断地演绎和印证着“人与人之间彼此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相知,然后再分离的过程”。
朋友的分离、尤其是没有多少指望再聚的分离,同样可以是一种痛。对我来说,回国的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众多亲朋好友都在左右,大家可以常常一起聚聚,一起吃喝玩乐(当然也是可以一起做些正事的哈)。
您的书中有几篇您的朋友奉献的关于他们眼中的姜丰是什么样子的,您觉得自己和朋友眼中的姜丰有没有出入?会不会有些地方朋友发现了而您自己却没有发现,反而是从朋友眼中才了解了自己?
书中收录了几个朋友的写我的文字,他们都是我那个时期最亲密的朋友,对我很了解。他们写得也很真实,基本就是我本来的样子。
我自认为对自己很了解。但是不会整天想着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要做什么样的人。有时候,倒是看朋友写自己的文章,才意识到那些平时没注意的东西。
您作为一位既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又拥有英国留学经历的人,亲身体验过两者之后对中国与国外的不同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有什么看法?您在那里攻读的是什么专业,您对那里的学习满意吗?
相类似的,您也经历过中国人和外国人两种不同的爱情方式,您觉得两者的差别在哪里?能否就您的个人体会进行一下比较?
教育这话题有点大,一时不知如何能说得言简意赅。而且,我在国内接受本科和硕士教育;英国是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教育,不太好直接比较。
就硕士教育而言,我觉得,我们国内注重系统性的知识的灌输,这里强调分析能力、学术能力的培养,独立研究比上课、学知识更重要。
我在东方系做电影研究。对学业比较满意。只是我们系专业涉及面很广,每个人做的东西都不太一样,跟自己课题接近的人很少,能做专业交流的人不多。偶尔苦闷。
爱情方式,我觉得最初可能不太一样,但是感情比较深入以后,基本是一回事。
(完)
1:36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