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与九夷、八狄、七戎、六蛮

标签:
夷狄戎蛮四海九夷八狄七戎六蛮杂谈 |
分类: 穿青人家 |
四海之内皆兄弟,何谓四海?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http://www.njmuseum.com/rbbook/gb/13/12/ey_009.htm
不知道河图洛书肯定理解不了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九八七六非定数,方位也。
http://s5/middle/48fa33d9g753b19717824&690
《礼记.王制》:“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从名称(夷狄戎蛮中国),方位(五方),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指出中国夷狄戎蛮的特征和区别。文中的“雕题”是指刻其肌肤以丹青涅之,和“文身”差不多,“交趾”就是足相向,是南方人不穿鞋子跣足的反映。
其实所谓中华也就是一个夜郎自大的翻版,自豪的以为以为居天下的中央,穿最华丽的衣服,住最宽敞的大厦(华夏)。
九夷
(1)、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
《何晏集解》引马融曰:“东方之夷有九种。”《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明袁衮《远游赋》:“昔孔圣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一说指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见《尔雅·释地》“九夷”疏。
(2)、泛称少数民族。《书·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蛮。”
孔传:“九、八,言非一。”《文子·精诚》:“故秦楚燕魏之歌,异声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哀。”
唐李白《明堂赋》:“九夷五狄顺方向而来奔。” 明陆深
《传疑录》:“诸侯述职,於是乎布政。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
八狄
古代对北方部族的泛称。《墨子·节葬下》:“昔者,尧
北教乎八狄。”《淮南子·修务训》:“故、秦、楚、燕、魏之歌也,异转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也,殊声而皆悲;一也。”《北史·高丽传》:“若夫九夷、八狄,种落繁炽。”
七戎
古代泛称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墨子·节葬下》:“ 舜 西教乎七戎。”《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郭璞
注:“七戎在西。”《北史·高丽传》:“若夫九夷、八狄,种落繁炽;七戎、六蛮,充牣边鄙。”
六蛮
古指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尔雅·释地》:“九夷、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郭璞
注:“六蛮在南。”《北史·高丽传》:“若夫九夷、八狄,种落繁炽,七戎、六蛮,充牣边鄙。” 唐
刘禹锡《原力》:“我之力异,然以道用之,可以格三苗而宾左衽;以威用之,可以係六蛮而断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