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源组诗之三:救苦解结与穿青人丧葬习俗

(2009-06-07 13:19:47)
标签:

徐源

救苦解结

穿青人丧葬习俗

休闲

分类: 穿青人家

救苦解结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58104630_6_1.html 

把腰弯得再低一点

为了我们逝去的亲人  守护凡体

超渡亡灵  也为我们还能在这个世界上

看春夏秋冬的轮回  救苦——

 

一本经书的长度  穿青老道士

额纹的长度  一生的长度

手握佛香  绕着老屋  绕着自己的根

把家门前的路  踩得更加深陷 

望山裙在风中  载不住

流连忘返的魂魄  昔日的笑脸

我们的身前  是活着的光阴

我们的身后  是活着的影子

倒着走回来  拾起所有的悲伤

回到起点  拉掉棉线的活结头

改变死去之人的命运  他升入天堂

让我们移动  在黑白之间 

在停止与继续之间  移动

 

把腰弯得再低一点

我们手持应红幡  身着青衣 

摸着身上的每一根骨头  不知安装于何处 

多么的卑微 

在这条路坎坷的地方

为我们逝去的亲人救苦 

为我们朦胧的命运解结

*********************************************************************************************

    笑楚----一个流落远方的穿青人女子关于穿青人丧葬习俗的回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94d1040100078d.html

    .......

    最近一次回去,是八几年爷爷去世的时候,全家人回去住了几天。很多人一起办爷爷的丧事,深更半夜的,人声嘈杂,很热闹,我唯一有印象的也是我唯一参与的是,半夜后,爷爷的子孙们辈围着他的棺材不停的转圈,每走到棺材的前面,就跪下磕三个头,然后又起身再走,下一个再磕。还有成年男子不停的大力敲打棺材。
    白喜之事,还有一个比较有印象的环节是,所有的女性后代都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好像是抬棺去坟地时)大家一起从堂屋踊到院子里,人手一条手帕,大家都蹲在院子里哭。

    那一场白喜之事,我没有眼泪。因为对爷爷没有什么印象,加之他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从来没有照看过我,我才六七岁的小娃娃,也不懂得人死是什么意思,除了看许多许多的大家忙来忙去的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之外,一点难过或者伤心的感觉也没有,除了一点郁闷,因为小时候,我怕人多。
    关于他的记忆,在长相部分,只记得他有长长的白胡子,还有一点就是他抽一支很长很长的焊烟,烟杆长长的支在地上。一抬手,就可以打到在很远的地方走过的鸡啊狗啊的。
    至今,二十年多年,我没有机会再回那个地方。

   

    穿青人丧葬习俗----救苦解结

    http://thyml8521.blog.163.com/blog/static/43206397200882815714279/
  穿青人治丧是整个丧葬过程中历时最长、仪式最繁多的阶段,包括“救苦”、“解结”、“闹丧”、“过殿”、“祭奠”等仪式。
  装棺后直到出殡前的每一天晚上,死者的所有后人及亲属都要来为其“救苦”。“救苦”在“先生”的带领下进行。天黑后,“先生”们坐在死者灵位前的桌子周围,有的打鼓,有的敲锣,在渺渺的烟雾中合诵经文。“正孝子”(即死者的亲生儿子)手拿引魂幡在前,参与“救苦”者则一手拿竹棍,一手拿香列队跟在“正孝子”身后,围绕死者的住房缓缓移动。“救苦”者每经过死者灵前,均要跪下给死者磕头。“救苦”的时间较长,一堂“苦”要“救”两个小时左右才能结束。“救苦”的堂数有严格规定,只能为单数不能为双数。“救”最后一堂“苦”后还要“解结”,由“先生”之一用麻布绕一活结,站在死者灵位前,而后“救苦”者逐一跪拜并用手将活结拉开,每人拉三次,谓可帮死者解除在阳间的罪孽。
  每一次“救苦”仪式结束后,“先生”及寨子里的老年人围坐在灵堂里,唱孝歌,说“四句”,一方面悼念死者,另一方面借以娱乐,谓之“闹丧”。孝歌、“四句”没有固定的歌词和说词,皆是临场发挥。此外,也有专门的“闹丧歌”,内容多难以考证,如织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收集整理的“闹丧歌”:
  陶侃仙人三尺高,挑担歌书七尺长。
  挑走洞庭湖内过,打湿歌书几千行。
  西灵山上晒歌本,狂风吹去满山岗。
  一本吹走天上去,神仙捡去唱仙歌。
  一本吹走茶园去,茶姑捡去唱茶歌。
  一本吹走山中去,牧童捡去唱山歌。
  一本吹走河中去,渔夫捡去唱渔歌。
  一本吹走法坛去,端公取名法坛歌。
  剩下一本吹不去,取名叫做闹丧歌。
  楚王家中死了母,五门挂榜请歌郎。
  请得田文歌师到,楚王家中闹龙丧。
  三日三夜唱出界,四日四夜唱出疆。
  唱了七日并七夜,龙丧抬出乌泥江。
  是本歌书从此起,闹表歌本有根源。
  我把根源来提起,哪位歌师接下言。
  “闹丧”在每次“救苦”后都要进行,通常要持续几个小时,到凌晨一、二点才结束。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