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丹青气自华
文 伊犁日报记者 何荣
【稿 源】伊犁日报;伊犁新闻网
【发表时间】 07-08-09 16:38:35

(管峻为新疆的壮丽山河震撼。摄影/丁捷)
当记者接到采访管峻的任务之后,为了做足“功课”,曾在百度上轻轻敲下“管峻”二字。诚然,隔行如隔山,书法好像距离我非常遥远,对于每天从事文字工作的我而言,只能于清脆的键盘声中看看早已定型的电脑字体。但是,当我从一篇篇网文中看到,余秋雨先生、易中天先生都对管峻的书法褒奖有嘉,对这次采访的感觉逐渐由“敬”生“畏”。从这一刻起,我一直在猜测未曾谋面的管峻是怎样一个人。8月4日,我随管峻一行行走于伊犁的山水之间,他的谦恭与坦诚让人感觉无比真挚。也许,“腹有丹青气自华”才是对他最好的评价吧!
说起伊犁,管峻一直觉得有缘,但却未真正识得庐山真面目。其实这次到伊犁采风,是管峻第二次来伊犁。2005年,他曾经来过一次新疆,也曾借道伊犁。聊起那次的伊犁之行,管峻笑着坦言:“太匆忙了,只是从书本上听说过‘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新疆的大肯定是能感受到的,然而对于伊犁的美,确实还未曾切身体验。”

(新疆新源县委副书记郭学习,巩留县委副书记张冬来按照哈萨克民族的习俗,以最高礼遇,亲手为前来采风的著名书画家管峻穿上哈萨克服装)
8月4日这天,天气并不是很好,天空中乌云密布。当我们几个本地人闲聊着赛里木湖可能会下雨时,管峻也说,新疆的天气就是这样,尤其是山里,四时无常。尽管这样,管峻还是把自己的画板放在汽车后备箱里,希望能用有限的时间来画一笔山水。在赶往赛里木湖之前,我们去了惠远将军府。清朝一代代伊犁将军的故事都记录在此。讲解员的讲解非常详尽,管峻听得也非常用心。当我们离开将军府,开始在车上攀谈时,管峻说:“以前只是听说伊犁的自然风光秀丽旖旎,却不知道在这片美丽的山水之间,还有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确实是让我大开眼界,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听管峻用平静的语调说出这番话时,记者突然想起了一篇网文中对他书法作品的评价:“管峻的作品,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都没有出奇制胜的招术,也没有凌厉惊世的派头,这在我们既浮躁又疲顿的审美知觉天地中很难引起广泛注意。他只是勤恳地师法先贤,师法对象不受门类和年代的局限,于是在平静之中渐渐气象开阔,融会贯通。”从年龄上讲,管峻今年只有43岁,并不属于那种大器晚成的人,但是在性格上,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尊重与谦恭,却让他具备了一种踏实做人、扎实写字的气质,洗却了几分浮躁,多出了几许朴实,也许这就是管峻的人格魅力所在。
一进果子沟,天气愈发阴霾。在一处能把青山翠柏的天山自然景观尽收眼底的地方,我们停了下来。管峻三步并作两步,一路小跑找到取景的最佳点,让我们为他拍摄一张照片。管峻告诉记者:“江南的景色线条虽说细腻柔美,但还是略显小气;伊犁的景色就不一样了,目力所及的范围非常广阔,让人感觉开阔、舒畅。更何况现在的江南,也很难找到一处不被现代化气息所侵袭的所在,对我们这些天天需要执笔在手、倾心创作的人而言,新疆实在是一个好去处。”
刚过松树头,赛里木湖浩渺的湖水迎面而来。管峻摘下一直戴着的墨镜,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当记者问他是否会在返回江苏后,专门创作一些有关新疆、有关伊犁的作品时,管峻笑着说:“有机会会创作,但是现在谈创作还是有点早,毕竟我只是一个以管窥豹者。这次时间有限,新疆山水还是有它独到的魅力,仓促作画就有些不太恭敬了。”
不一会儿,下起了雨,一开始是细雨绵绵,到后来竟然越来越大,所幸的是山雨来势汹汹,去势也匆匆,没多久雨就停了,凉风习习,空气清新,半晌未见的太阳从云端悄悄探出头,赛里木湖的湖水在阳光的抚慰下,向远道而来的客人展示着不一样的色泽,与青草、毡房相映成趣。都说文人墨客与自然相亲,管峻也不例外,对于眼前展现的雨后美景,他也表现出少有的“贪婪”,拿起数码相机拍个不停,仿佛想把这一方水土都复制到自己的照片上去。
午间的小憩依然匆匆,当我们即将拜别赛里木湖时,管峻特意摇下车窗玻璃,向着赛里木湖再投上一瞥,向着湖边依然忙碌的人们、湖畔盘旋的山鹰道别。
下午的目的地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风情园。在一路奔波回到伊宁市区转向伊犁特大桥时,管峻听说是去锡伯族风情园,他创作的《西迁之歌》就陈列在这里时,他原本满是倦意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兴奋。
2006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希望能利用江苏文化大省的资源,帮助该馆添置一些展品和设施。在江苏省文联领导、国画院以及江苏援疆干部的热心帮助下,管峻接受了手书汉语《西迁之歌》长卷(该馆已藏有锡伯文《西迁之歌》书法长卷)的艰巨任务。管峻历时半月,创作完成了长15米、共计500多行约4000字的正楷书法长卷,无偿捐赠给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风情园。有了这样一段渊源,管峻自然是兴致盎然。他对记者说:“虽然我完成了这样一幅书法作品,可是却没有到锡伯族风情园亲身感受一下这里的风采,实在是一件憾事,今天能够成行,也算是有所补偿了。”
随着讲解员的讲述,一部锡伯族西迁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管峻一边聆听,一边思索着。当管峻看到陈列馆内还有一幅石刻的《西迁之歌》微雕作品时,不由拿起放大镜细心看起来。管峻说,锡伯族西迁的历史故事不仅伟大而且感人,在创作《西迁之歌》长卷时,他查阅了大量的史料与文献,力求能将锡伯族西迁的精神融会贯通到他的书法创作中去,让广大的观众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也能够体会到锡伯族西迁的伟大意义。当他最后来到自己的作品面前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随行的人们纷纷向他报以赞许的话语,认为他为锡伯族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并称赞他的书法作品自有新意,管峻却谦虚地说:“我写字只是创作态度比较端正。”又说:“坚持传统是我最大的特色,很多人在标新立异,而我却在跟他们拉开距离。”管峻还告诉记者,他喜欢读魏晋时期的散文和各种赋,“那是中国文化非常繁荣的时期。”很多人一谈传统就谈虎色变,管峻则“知难而进”。他认为中国书法在唐代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创新,各种字体基本都已定型,只有风格上的大同小异。他所要做的,就是把历史上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随后,管峻一行来到了锡伯族风情园的射箭场,亲身感受能征善射的锡伯族人的弓箭技艺。几只箭射下来,管峻笑着对记者说:“张弓与执笔的感觉太不相同了,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还是比较适合写字。”在大家的盛情邀请下,管峻提笔为锡伯族风情园写下了“剑胆琴心”4个字,留下了一方墨宝
“正如我前面所说,我们这些年轻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繁荣、经济发达的时代,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允许我们静下心来向前人学习、品味我们传统文化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这次伊犁之行,让我对伊犁的认识更深了一层。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到伊犁来采风,感受更多的伊犁人文气息。”在采访即将结束时,管峻表达了他对伊犁之行的感受和美好祝愿。

8月4日,前来新疆访问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国画院著名书画家管峻,向热心宣传江苏援疆工作的新疆伊犁州直优秀外宣记者和通讯员,捐赠了10台高级数码相机、50只移动U盘。图为:捐赠现场,伊犁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田兴国,丁捷,管峻。记者何荣摄
管峻在锡伯族风情园参观指导工作,并应邀为该圆题词“剑胆琴心”。
去年管峻代表江苏文化界捐赠给伊犁西迁纪念馆的书法长卷《西迁之歌》,如今陈列在馆内,成为该馆重要官藏和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纪念馆的领导为迎接书法家的到来,特意将长卷取出,向观众和新闻界展示。
去年在江苏举办的管峻书法长卷《西迁之歌》捐赠仪式。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江苏援疆总队领导和伊犁州领导出席。场面十分隆重。
管峻在锡伯纪念馆观看陈列在那里的自己的书法长卷
伊犁州党委领导王建中、副秘书长赵克军等设宴欢迎管峻来访。
在那拉提草原深夜的毡房里,管峻与江苏援疆干部、新疆巩留县委副书记张冬来一起切磋书法艺术。
在阿克苏地区,我和管峻与地委副书记吴成同志在一起。
在喀什,我们与地区文联的汪主席在一起
在伊宁,管峻与伊宁金日艺术馆石墨馆长一起探讨艺术的东西交流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