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好几天都没上网,原因是我们研究生部新开了一节汉语课,我每天晚上都要忙忙叨叨的去上课。讲课的是博导叶舒宪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上过央视百家讲坛……
叶老师是我们学校的客座教授,来学校讲课很受同学们欢迎。叶老师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去过好多好多地方,可以说是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他讲课真的是一种享受,每次我们大家都听得如痴如醉,下课的时候都会对他的精彩讲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说真的,我觉得他的学术水平比纪连海,刘心武高很多哦。
叶老师在讲课
热情的同学们请叶老师在他的专著上签名
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讲学,涵盖面广,深入浅出。
叶老师列关于文学与人类学的书单
听了叶老师讲课,我甚至有一种冲动,想将来如果有机会考博,一定要考中国文化方向的博士生,就考叶老师的博。我一方面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感叹叶老师的学识渊博。当一个人懂了那么多东西,他的气质真的就会自然而然的卓尔不群,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现在有一种想法,假期里要读一读《庄子》,读一读《说文解字》,还有叶老师介绍的几本书。
——“鲲鹏”与“混沌”
《庄子》中有“鲲鹏”与“混沌”的形象,“鲲”是鱼,“鹏”是鸟,其实是一个形象,一体的形象。“鲲鹏”从北溟来到南溟,是从黑暗的冥界来到光明的天地。“混沌”也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其身混然一体,是指开天辟地前的混沌状态。混字与鲲字都源自“昆”字,暗指两者关系密切。这个让我想起了英语里的name
symbolism。原来这种巧妙的文学写作手法并不是英美作家的专利,我们汉语的作品在几千年前就用到了。
——“壹”与葫芦
繁体的“壹”字是从哪来,我们似乎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字是来源于葫芦的形象,它与“壶”字非常相似。中国人有一种葫芦崇拜的情节,这个很多学者都作过考证。葫芦的多籽,给人以多子多孙的意象。大家如果注意一下很多民族风格的装饰中都有胡芦的形象。胡芦在未分开之前,是一个整体,而构成了“一”这个形象,当葫芦被分开成了瓢,就是一分为二。
—— 鹰与蛇
鹰与蛇是人类崇拜的两个动物图腾,一个代表的是天上飞的动物,另一个代表的是水生动物。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很多埃及的壁画上都有鹰与蛇一上一下,人在中间的形象,代表的是天地人的相连相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会崇拜两个未曾出现过的虚拟的动物:龙和凤——他们一个是蛇的变体一个是鹰的变体。
个人理解,欢迎大家指教
叶老师介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