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微妙的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对于摄影,本人仅仅是自娱自乐的爱好而已,远没达到狂热,更没有发烧.....更更没资格谈境界。
不过,看了下面的文章,似乎对摄影的境界也有点滴顿悟。毕竟有那么丁点学摄影的经历,所以多多少少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也能找到点产生“共鸣”的蛛丝马迹。也可能是摄影最初的动机差异,导致表现出来的形式也略有不同。
翻阅我的博客,就最真实的记录了我的摄影历程。
最初,只是因为家里有个闲置的小数码,就想着用这一最简单的方式把身边,或出游时所见所闻用相机记录下来,并结合图片写下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其目的是让自己的博文多点感性认识,也多少弥补点俺文字功夫“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缺憾。那时基本没有任何摄影技巧,也没有明确的摄影目标和标准。但却感觉到处处是美景---从春天的第一抹新绿,到花开花落,姹紫嫣红的夏秋乃至雪花飞舞、寂静沧桑的隆冬,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皆是能让我兴奋的拍摄猎物----尽管现在回头再看那些图片难免感觉有些幼稚可笑,但拍摄的过程的的确确是快乐的。
如此想想,那些历程是否能牵强附会的算作初境的开端(若也算在学摄影的话)?
渐渐,在一些摄影博群的热情邀请下,战战兢兢地混入了爱好者群体;再后来,又在朋友的鼓动下,抱着“有人组织郊游玩”的美好愿望进入了地方摄影群团组织。相互影响下,欣赏的作品多了,视野开阔了,技巧上也潜移默化地多少熏陶了一些,加之更新了设备(不过是入门的单反--宾得KX),慢慢开始对作品有了想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想表现出略高于现实的唯美愿望。此时,也是困惑最多的时期,眼中的景少了,不满意的PP多了.....并时常在如何用运用构图与色彩,才能完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上举棋不定。
算不算开始向第二境界过渡?
嘿嘿,估计也就在此徘徊了.....有人说,有大志向的人就有大境界,天生自卑且习惯于我行我素的我从不敢奢望大境界,仍给自己定位是自娱自乐的记录为主;最最重要的还是享受拍摄的过程。也有朋友时常鼓励俺“拍的有思想” ,规劝俺,要再上一个台阶,有必要再更新设备,并给俺设计了再投入五万元左右的配套设备.....其实我也清楚,我的很多图片也的确是相机制约了构想,但也不排除现有相机本身还有很多潜力有待俺“开发利用”,且无奈没有大志向,也不想大投入,更不想归入烧器材的行列(其中还有点小私心:若拍的不够理想也可归罪于器材不良 )---另外,器材的更新也太快了!
玩摄影,器材固然重要,运用的好能让作品如虎添翼;但思想更不能忽略。因为每一幅优秀作品都渗透了作者对生活对美的追求和完美表达,最终表现出的是作者的思想境界。
也有人对摄影的三个意境这样理解:
第一种境界是,手中有相机,心中没相机;所以只出糖水,还自以为得意。
第二种境界是,手头有相机,心中有相机;边拍边想,总不满意。
第三种境界是,手头无相机,心中有相机;无论河山大川,美女人文,都了然在胸。知道哪儿满意,哪儿不满意......
摄影的本质是什么?
我理解摄影的本质就是记录,光与影的记录。所以,在今后的摄影历程中,开心的玩仍是第一位,在玩乐中运用手中的相机把自己所看到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并尽已所能让图片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唯美、意境的理解和对情感的寄托。
摄影,为我打开了另一扇观察世界的心灵之窗,并让自己快乐地融入大自然和社会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感悟生命的可贵。

附:境界---虞若飞
做事学艺大凡有个渐进次第,经过不同的阶段,最后臻于化境而炉火纯青。学习摄影,也有一个境界转换提升问题。以个人的体悟,划分为三种境界。猛虎下山,突飞猛进,此一境,是为初境;车陷淤泥,滞步不前,此二境,是为困境;白鹅出瓶㈠,返朴归真,此三境,是为化境。
一、初境
初境是猛虎下山之势,旭日东升之态,腾腾跃跃,有较大的加速度和动量,同时也动荡、轻浮、易变。
初学时的容易,是由于只看到这矛盾的一个面,只是在主观上感觉得容易,并未真正深入下去,有过自己的思考。正是发烧的开始,火旺而后劲尚不可见。从表面上看,充满激情,大有倾其毕生精力献身摄影的壮志,实则心意动荡浮躁,志高而弗远,气盛而散漫。在创作心理和行为上,时常流露出自大、自恋、自狂,不能确知自己的水平,也不能鉴认自己作品的价值。表现形式上爱去玩弄技巧,追新求异。平时喜欢顺耳风,稍有成绩心头沾沾自喜;遇逆耳忠言,即使表面接受内心也老大不痛快。
就整个摄影艺术追求过程而言,初境仅是一种“过境”,是过渡形式。然而,尽管这种境界是稚幼、粗糙、不稳定的,它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危险的阶段,既是入门功夫,又是以后各境的基础。这时期很容易形成好的或坏的习惯,一旦成型,将延续下来贯穿整个艺术生涯,从而影响艺术境界的质量。一般说来,到了初境后期,便出现了艺术层次上的分别,进行了顺昌逆亡、优胜劣汰的选择。经此艺术进化,能实实在在上到上一个层次的,大略十之二三而已。
二、困境
困境似车陷淤泥,龙困涸泽,进退惟谷,冰炭在怀,迷迷朦朦,不见天光,而暗中风聚云集,酝酿着一场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因此,困境也是暴风雨前的沉闷,黎明前的黑暗。困境展示了摄影这门矛盾的艺术的另一面,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此时的摄影家,内心焦虑不安,徘徊踟躇,愁苦万分。外表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进步,甚或有退步。
与初境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困境与初境有截然不同的特征:
其一,初境是乐境,困境是苦境。
其二,初境是自我肯定,困境是自我否定。。
其三,初境外动内静,困境外静内动。
如果说初境是认知阶段,那么困境就是参悟阶段,是形向意、实向虚的过渡,是提高艺术层次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最难突破的境界。困境很折磨人也很磨炼人。一旦机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人不破境境自破。即便如此,能在短时间出困境入化境的也仅是少数利根之人,大部份人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永生住于困境。
三、化境
化境是一种悟境,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业已超越了摄影矛盾的对立,把诸多分别统一于心灵之中。
化境是微妙境界,妙在一个“化”字。化是变化、化解、化合诸意,含变易之义,但与初境、困境时的变易有根本不同。
化境的微妙,其一表现为艺术风格的多样和层次的丰富,具有细密的分别。其二表现为创作过程的流顺和艺术作品的情真意切。进入化境,摆脱了功利诱惑,放下了执着勉强,变得自自在在,清清纯纯,坦坦荡荡,艺术与生命融化合一,一切化为无,一切皆由心发,无障无碍,真诚流露,妙趣自生。
化境是清明境界,明在一个“静”字。静是宁静、清静、寂静。静是松弛、通畅、自由,是一无所有,空空寂寂的境地。
化境是大度境界,大在一个“空”字。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空灵妙有,有中之无,无中生万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空灵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空,则灵气往来。空是大手笔,是大气度,是大气象,是大境界。
化境又是自然境界,可遇而不可求,恰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自然中事。入境前,迷迷朦朦,不识庐山真面目,却道山中多风光;入境来,空空明明,洞悉此山却也无。喝茶还是喝茶,拍照还是拍照,花开花落平常心。
四、入境与破境
境界的提升实质上是不断入境、住境、破境、转境的过程。所谓入境就是进入境界,住境就是滞留于境界,破境就是超越境界,转境就是此境界迁渡彼境界,统称为境界相。四种境界相中,入境破境为主,住境转境为从。其实,住境是入境与破境的缓冲,转境是破境的自然结果。相应于摄影的三种境界,就是初境为学法,困境为执法,化境为破法。
境界的追求是一个漫长、细致、艰难的过程。从悟的程度来分,有有为境和无为境,是指境界的层次。有为境,关键是“取”,要学习,有吃苦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去承受别扭、生硬、不自然的训练。同时又必须明察秋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掌握好火候,文武适当,否则极易走火。无为境,关键是“舍”,要省悟,有空明的灵性和大度的气象,随机应化,否则春蚕自缚,难免入魔。从悟的迟速来分,有渐修和顿悟之别,是指修为的方法。修境的法门很多,但都应人而设,利根者当然最好是顿悟,平常根器必须老老实实,步步为营,渐修的好。
凡做事都离不开入境破境。入境不易,破境更难。境界提升的关键在破而不在入。所谓破境,说穿了就是破执着破痴迷,层层深入,剥开假我,明心见性,呈现真我。相应于层次渐进次序,破境要破三个关。一破功利诱惑。超越了功利,才能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为出发点来片面地看问题,才能用公正的态度来探索真理,从而走入正道。二破情感困惑。人最大的情感困惑,莫过于自恋,留恋于既成境界,成为破境的主要误区。三破心智迷惑。心不住一境,无境而全境,就生动自然,就能启发人潜在的真正巨大的能量,无为而无所不为。
入境破境都应该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上面提到过“境界的追求”,那不过是方便说法。就整个过程说,追求只能做为一种准备工作,真正得境必须放弃追求的心态。艺术境界也好,其他的境界也好,最终都归结为生命境界。纯正的艺术追求应该与生活融为一体,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得道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真谛的人。人未做好,既使学问再高,也不能说已把学问做好,那不过是假文化。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与生命相结合,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吃饭、喝茶、睡觉之外别无二样的禅。
艺无止境。任何一种高境界都只是相对于比它低的境界而言,境界之上更有境界。要不断地实践,修正自己的见地和行为,以至忘我忘境,否则常常要从高境界中落下来,又变得不自然。不以境界为境界方是真境界,没有境界的境界诚为大境界。
虞若飞:著名的摄影评论家,《中国摄影》杂志特聘摄影评论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