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依依惜别赏芍药 [图/文]

(2009-04-30 20:45:50)
标签:

旅游

摄影

图片

休闲

植物

花卉

芍药

春天

文化

分类: 花花草草

祝福朋友们五一快乐!

依依惜别赏芍药 <wbr>[图/文]

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也是个浪漫的季节;

温柔的春风,吹绿了大地,也送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

春天是个多情的季节,也是个容易让人伤感的季节;

百花争艳,给人留下多少无限的遐想;花开花落,又让人不由感叹春天的短暂...

 

    今年,还没有来得及去欣赏牡丹的雍容华贵,花儿就随着风雨无情的谢了。好在校园里的芍药随后就吐红露翠,远远看出,很有牡丹的风姿,就随手拍点芍药花意思意思了依依惜别赏芍药 <wbr>[图/文]。据说,芍药代表惜别,古时送别恋人或亲人远行,送一支芍药表达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这里就假借惜别牡丹、惜别春天,也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只是拍的品种显得单调点依依惜别赏芍药 <wbr>[图/文]。没关系,俺又收藏了关于芍药的文化,有兴趣的可一起欣赏。

依依惜别赏芍药 <wbr>[图/文]

    芍药 别名:没骨花、婪尾春、将离、殿春花
    科名:芍药科

依依惜别赏芍药 <wbr>[图/文]

芍药代表惜别,古时送别恋人或亲人远行,送一支芍药表达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

依依惜别赏芍药 <wbr>[图/文]

    芍药栽培简史与花文化: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具悠久的栽培历史,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自古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诗经.郑风》(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中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栽。作为观赏植物栽培,最早见于晋代(公元265年-420年)崔豹的《古今注》中,已有重瓣品种。隋代已有园艺栽培,经唐至宋代栽培日盛,品种增多,宋代以扬州栽培最盛,元明时期栽培稍衰,至清代又盛,陈子的《花镜》记载了88个品种。1949年后,各地栽培渐多,品种达200余。欧洲的芍药栽培,是从中国引进栽培品种后开始的。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唐代诗人柳宗元及宋代诗人陈师道均谱写过生动的、让人回味的咏芍药诗篇。由于芍药适应性强,管理粗放,各地园林中普遍栽培,或形成专类的园中园,或用于花境等自然式花卉布置,又适于作切花。室温18摄氏度-28摄氏度条件下,水养可维持4天-7天。如含苞待放时切取,置5摄氏度条件下,可保持30天,成为当今普遍应用的切花之一。根可入药。

依依惜别赏芍药 <wbr>[图/文]

     芍药不仅丽紫艳红,且水养持久,自古就是重要瓶花素材,如今也用于花蓝、花束。 

依依惜别赏芍药 <wbr>[图/文]

芍药文化:《梦溪笔谈》

    韩魏公庆历中以资政殿学士帅淮南,一日,后园中有芍药一干分四岐,岐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当时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今谓之「金缠腰」者是也。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时王岐公为大理寺评事通判,王荆公为大理评事签判,皆召之,尚少一客,以判钤辖诸司使忘其名官最长,遂取以充数。明日早衙,钤辖者申状暴泄不至,尚少一客,命取过客历,求一朝官足之。过客中无朝官,唯有陈秀公时为大理寺丞,遂命同会。至中筵,翦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
  
注:文中所提到的四个人分别为韩琦、王珪、王安石以及陈升之,对于宋史较有涉猎的人应该对此四人不会感到陌生,韩琦和王安石更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而「金缠腰」芍药又被称为「金系腰」或「金带围」,皆是从其形貌而命名。明清以降此品已非稀有,但是一干出四花的情况应该还是难得一见,芍药「花相」之名主要来自它与「花王」牡丹之间的「血缘关系」,至于是否与这个故事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其间的巧合呈出一种对映的乐趣。

依依惜别赏芍药 <wbr>[图/文]

芍药故事:

    芍药源于黄河流域。早在三千多年前已为观赏植物,比牡丹还早一千多年,可称得上是花国中的“元老”。当时情侣惜别常用它表示深情厚意。昔日《诗经·郑风》中曾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载,被形容为多情之花。《本草纲目》说:“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民间历来把牡丹与芍药并称为“花中二绝”,把牡丹推崇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几乎到了“一花之下,万花之上”的地位。
  看来古人对芍药的赞美并非出于偏爱,实际上芍药的花型、花貌和花色均确有非凡之处。它的茎枝丛生,羽状复叶,花生枝顶,瓣片叠褶,状似绣球,色彩绚丽。一经绽开便恍如素体浓妆,清香流溢的娉婷少妇,溺溺娴娴地迎上前来,令人别有一番低徊留连的情调。历代诗人对芍药的吟咏甚多,其中以唐代韩愈的《芍药歌》最为脍炙人口。当他酒后静躺于繁花丛中,醉意尚未尽消,借初醒的朦胧幻觉所看到的芍药芳姿吟道:“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红烁烁绿盘龙,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这种丰富的想象力而道出的诗魂,真令人感到韵味无穷。在解冻较迟的北方,芍药多在暮春至初夏之间,恰好正是牡丹出尽风头之后盛开,这更表达了自甘殿春、淡泊豁达的气度,受到许多文人的赞誉。在正常的情况下,其花期可长达20多天。除了夏季特别炎热的华南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广泛栽培。尤以扬州更是我国数一数二的芍药之乡。甚至有些地方芍药的落花有如一张地毯,可以铺满地面。《红楼梦》里有一段文字描写史湘云卧在石磴子上时,被四面的芍药花瓣飞了一身,她跌在地上的扇子也被落花埋殁了,这情景真可称得上是花的海洋啊。

依依惜别赏芍药 <wbr>[图/文]

芍药诗词欣赏:

侧犯 咏芍药

年代:【宋】作者:【姜夔】体裁:【词】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後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县中诸花多交代江君所栽牡丹已过芍药方盛偶寄小诗

年代:【宋】作者:【苏辙】 

偶来山邑便成家,惭愧潘生满县花。想见清樽槛边饮,尚留佳句壁间夸。

根株未老年年好,艳色方穠日日加。闻道北游无意味,春深河上足风沙。

 

华严院西轩见芍药两枝追想吉祥赏花慨然有感

年代:【宋】作者:【蔡襄】 

【其一】

吉祥亭下万千枝,看尽将开欲落时。却是双红有深意,故留春色缀人思。

【其二】

烘帘微照自生光,吹面轻风与送香。谁把金刀收绝艳,醉红深浅上钗梁。

【其三】

的的名花对酒樽。栏边沈醉月黄昏。今朝关外寻兰若,忽见孤芳欲断魂。

依依惜别赏芍药 <wbr>[图/文]

四月五日后圃酴醾芍药侍郎三花盛开醉吕成三咏

年代:【宋】作者:【陈著】 

【其一】

酴醾忽尽花,春与夏交加。顷刻当千日,风流能几家。

香丛迷粉蝶,曲蔓走青蛇。火急要清赏,可人归未邪。

【其二】

芍药又将开,那堪夜雨催。密铺萱草衬,巧傍牡丹栽。

省砌休思著,扬州曾看来。芳菲概如许,俯仰亦悠哉。

【其三】

芍药圃中央,有花名侍郎。丛丛娇翠羽,朵朵淡红妆。

凤阁样如梦,鸡冠班自行。何如付一醉,岁风有春光。

 

春日五首

年代:【宋】作者:【秦观】体裁:【词】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小重山

年代:【宋】作者:【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馀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依依惜别赏芍药 <wbr>[图/文]

美文欣赏:调寄《长相思*芍药》

    春雨寒,
心雨寒。
独放狂香赛牡丹,
芳菲四月天。

离情潸,
思情潸。
别后魂牵碧海湾,
视频相见欢。

春雨绵绵,似乎预兆着什么,心情也已经被无边的细雨感染了,不再像前几天那么开朗,因为,我们即将短暂分别。

春天似乎一直都是思念的季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情”说得是杜甫对李白的思念,所以我一直都在怀疑,为什么总要在春天,而且总要在雨天,总要在冰冷的早春,思念都会如此浓烈,如此让人酩酊。

春天也似乎一直是离别的季节,“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场景正是春天的一个早晨,也是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王维的好友西去龟兹上任,所以他要“劝君更尽一杯酒”。

离别的时候适合喝酒,但我知道你的酒量有限,“酒入愁肠”的结果都会化成相思泪,为了避免让你哭哭啼啼糟蹋了你美丽的妆容,我决定填一首词送你。

在古往今来所有的文学作品里,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我也知道你并不喜欢玫瑰,你所喜欢的都是一些非常另类的花卉,比如象使人中毒的迷迭香、富有阳刚之美的天堂鸟等,我于是考虑再三,决定用芍药来表达我的情感。

芍药在古代是一种赠别之物,《诗经》有云:“赠之以芍药。”说明芍药作为离别赠物的历史比柳枝还要遥远,这也说明了春天发生离别的概率通常都很高。到了唐朝盛世,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交流日益频繁,送别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所以赠别之物改为柳枝了,一来方便,渭河两岸多的是;二来节省成本,如果都送芍药的话,那时候的花店应该赚得盆满钵满的,如同现在的情人节玫瑰花热销一样,芍药肯定身价百倍,如果每天都送人,吃不消。

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芍药非常普通,非常低贱,其实古人品花,牡丹第一,芍药第二,牡丹为花王,而芍药是花相,这也证明了芍药有天生的霸气,与生俱来的高贵,同时也有一种深邃的君子之风。

离别是在所难免的要发生了,除了寄情,还有期盼,我们从离别的那一刻开始,都在热烈的盼望重聚,如果思情太甚,估计可以在梦里相见,古人没有今天有电话、上网视频那么幸运,只能通过诸如鸿雁、诸如明月、诸如红叶等媒介寄托相思之苦,出现最多的应该在梦中,“片时春梦,江南天阔”还算比较乐观的了,梦中人最揪心的还是“断肠芳草远”,就算“两地沉吟各自知”,也有无尽的孤单与哀愁。

幸亏现代人有科学技术支持,想对方了,随手就可以用手机拨打对方的号码,如果嫌电话里只有声音不过瘾,那么,视频聊天吧,有声有色,天涯咫尺。

依依惜别赏芍药 <wbr>[图/文]

                                                            ----文字资料收集整理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