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赏桃花 [摄影图片]

(2009-03-30 07:06:09)
标签:

旅游

摄影

图片

休闲

春天

植物

花卉

桃花

分类: 花花草草

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

    阳春三月,桃李芬芳,正是赏花的好时节。

    近期与家人,与同事相约多次在外交游赏花观景,也拍了不少图片。

    为了增添赏花情趣,我在处理这些图片时,也收集了不少相关诗文收藏在此,便于闲暇时细细品味;若您有兴趣,也愿与您分享赏花的乐趣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只是好多PP拍在阴暗天,通透性很差。

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

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

桃花诗赏析

    历朝吟咏桃花的诗作是绽放于旖旎诗园中的一簇奇葩。桃花不仅以其活色生香娱人感官,更以其兴谢枯荣撩人情思。因而诗人每有感触,或悲或喜,则形之吟咏,以寄心曲。纵观千古诗坛,从《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见《桃花源记并诗》),再到多情少女黛玉自心肺倾溢而出的歌行体诗《桃花行》,咏及桃花的作品真是汗牛充栋,名篇迭出。
    桃花是春的娇客,有“占尽春光第一枝”之誉。如果说兰是气节超迈的君子,菊是放诞自适的隐士,梅是经霜愈坚的斗士,那么,桃则是一位娉娉婷婷,艳丽逼人的美妇人。它是很俗气的,又是有着郁勃的生命力的。它的略嫌夸饰的颜色、香气和姿态都能给人一种生命的力感,涌动着无限的活力与生机。诗人对桃花的吟咏在创作上则表现为“巧构形似”,力求将桃花的外部形态逼真地摹写出,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吴融《桃花》:“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王安石《移桃花示俞秀老》:“枝柯蔫绵花烂漫,美锦千两敷亭皋”;清欧阳辂《壶山看桃花》:“朱霞连绵千万缕,风前绮浪轩轩举”。以上诗句铺写桃花的艳丽与繁茂,用词讲究,生趣盎然,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唐太宗的一首《咏桃》(一作董思恭诗),写出了桃花形态的各个方面: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桃花盛开时的迷人景象,描写细腻生动,语言富丽自然,其中“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一句,拟容取心,巧构神似,颇见功力。也有翻奇出新之作,如唐李咸用的《绯桃花》:“痴蛾乱扑灯难灭,跃鲤傍惊电不收”,诗人不正面描写桃花的形态,而是用衬托的手法来写,着力写桃花映红溪流的效果——招来了痴蛾,惊动了鱼群!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更进一步,从停留在对桃花形态的模拟上,转而表现诗人的由感官产生的某种感受,或诗人的某种行为,情感的特殊表达,以获得传神地再现大自然的艺术效果。看下面的几首诗: 
     已落又开横晓翠,似有如无带朝红。 
 僧虔蜡炬高三尺,莫惜连霄照露丛。
                             ——温庭筠《反生桃花发因题》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选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野水萦纡石径斜,荜门蓬户两三家。 短墙不解遮春意,露出绯桃半树花。
                             ——于谦《村舍桃花》
    这几首诗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构思奇巧,诗笔明丽,情韵恬适,感觉细腻,充分体现出诗人追求美的执着和拥抱生活的激情。但各篇又有各篇的特色。温诗和白诗以技巧胜。温庭筠的诗透露着一股子执着劲儿,以诗人的独立特行来写他内心深处的狂热,或者说是爱花成癖吧。后来苏轼吟咏海棠的名句“夜深惟恐花睡去,故烧红烛照海棠”即本于此;白诗以情趣胜,构思精致,给人一种“发现美”;杜诗以情胜,真挚的情感托以活泼泼的语言,呼之欲出;于谦诗以构图胜,淡雅而疏朗,直是一辐简淡而写意的早村春行图。 

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

桃花词

    ----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 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 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此桃花词为风流才子唐寅(唐伯虎)生活在苍凉窘迫之间,清高孤傲,却又是那么无奈,假借桃花表达自己闲居和隐逸生活。

    内容:唐寅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却年少失意,看破官场后唾弃仕途,最终采取了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相同的生活方式:消极避世。这首诗就是体现这种思想的典型。状若疯癫的高傲,看破红尘的轻狂,看似洒脱不羁,却又隐隐透出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意味,其深埋心底的怀才无处遇、抱负不可舒性情也可略见一斑。
    技巧:始终的每一句几乎都是对偶句,整首诗对仗极为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感染力及情感冲击力极强;前三句还用了顶针手法,在诗歌开头清晰描写环境的同时,手法语境上颇耐人玩味,引人入胜的同时顺其自然的带出了后面的部分。诗中也未用艳丽词藻,就像唐寅清高的为人。 

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

    桃花开时鲜艳夺目,但可惜花期短暂,好景不长,一阵风一阵雨,就香消玉殒了,故民间有“三月桃花几日红,风吹雨打一场空”之说。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桃花抒发春逝花谢,人事无常之慨。如下面两首诗:
    夭桃灼灼依窗前,春色缤纷带紫烟。 昨日雨声来枕上,惜花人听不成眠。
                                           ——储氏《桃花》
    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 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析为谁开。
                                                   ——白居易《下邽庄南桃花》
    以上两首为伤春惜时之作。颂春的诗人看到桃花的艳丽、芳香、可人的一面,而惜春的诗人看到的则是桃花柔弱、易逝、无常的一面,其旨不外是察物以写情,托物以言志。但这种情感的抒发易流于表面,过于平淡,多半是直接的、感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谓的。这中间有创作者技巧不够圆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与桃花这一特定的花卉题材有关。它内在的审美情趣似乎过于狭仄,难于开拓和深化。
    但也有佳作,诗人将桃花与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托物写志,有感而发,一改桃花诗香艳有余,诗味不足的弊端,如刘长卿《廨中见桃花南枝已开北枝未发因寄杜副端》:
    何意同根本,开花每后时。
    应缘去日远,独自发春迟。
    结实恩难忘,无言恨岂知。
    年光不可待,空羡向南枝。

    又如李九龄《山舍南溪小桃花》:
    一树繁英夺眼红,开时先合占东风。
    可怜地僻无人赏,抛掷深山乱木中。
    诗人刘长卿一生遭际坎坷,少时居嵩山读书,屡试不第,登第后仕途又不顺,曾经两次被贬。先是因事陷狱,贬南巴尉,后贬睦州司马。“年光不可待,空羡向南枝”一句抒发了诗人光阴流逝,功业无成的人生感慨。李九龄其人其事不详,周祖谟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不见载录,其诗写桃花的“抛掷深山乱木中”,实则寄寓着诗人身负才学,无人赏识的悲慨之情。
    将桃花与创作者人生遭际融合无间的佳构要数《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的两首歌行体诗《葬花吟》和《桃花行》了。作者借此为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

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

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

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再赏桃花 <wbr>[摄影图片]

    提到桃花诗,自然让人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实际上,自《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以后,桃花源便成为历朝封建文人士大夫魂梦牵绕的精神乌托邦所在。王维的《桃源行》、韩愈的《桃源图》和王安石的《桃源行》等作品皆源于此。桃源可说是众多桃花诗中的一片圣地,这是其它花卉诗所不能比美的。如杨凭《千叶桃花》:
    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
    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诗人假拟“避居桃源”的秦人的口吻,夸耀桃源中桃花的不同凡俗,抒写他对桃源美好宁静生活的无比向往之意。
又如谢枋得《庆元阉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鱼郎来问津。
    谢枋得避元于五夷山下,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义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谢枋得为首,枋得力辞。二十四年,忽必烈降旨相召,又不赴。二十五年,降元的刘梦炎以枋得的老师身份荐举,枋得以《却聘书》谢绝。可是到二十六年,枋得还是被福建行省强行送往大都,终于绝食而死。诗中的“怕有渔郎来问津”,很真实地写出了诗人欲隐而不得的忐忑心理,这是宋遗民桃源梦想的一次破灭。
    也有诗人反其意而用之的,主张走出桃源,积极入世,如唐彦谦《绯桃》:
    短墙荒圃四无邻,烈火绯桃照地春。
    坐久好风休掩抉?夜来微雨已沾巾。
    敢同俗态期青眼,似有微词动绛唇。
    尽日更无乡井念,此时何必见秦人。
    这首诗一反常调,有着强烈的现实精神和建功立业的理想,这与韦庄的《庭前桃》所云“皆言洞里千般好,未胜庭前一树幽”寓意相合。“尽日更无乡井念”是指诗人不曾有告老还乡的打算,“此时何必见秦人”则是诗人对桃源隐逸生活的自觉远离。
    千年以来,桃花诗之所以能成为历朝咏物诗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源远流长而讽诵不衰,正如叶嘉言先生所指出的:“第一个极浅明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花的颜色,香气,姿态都是最有引人之力的,人自花所得的意象既最鲜明,所以由花所触发的联想也最丰富。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以为则是因为花所给予人的生命感最深切也最完整的缘故。”(《几首咏花的诗和一些有关诗歌的话》)叶嘉莹先生的话虽然是泛指所有的花卉,但将它施之于桃花诗身上是再贴切不过的了。由桃花诗建构的诸多纯粹而优美的艺术境界,能给我们以别致的美的享受和情操陶冶,桃花诗确有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在!              (文字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