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连续几天的秋雨,虽然树叶还不曾明显变黄,但市场上越来越丰盛的果实和突降的气温,让人渐渐有了秋的感觉。翻看一下农历,还有二周便是中秋---秋天真的来了!
金秋时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高气爽,风景宜人,让人心旷神怡。但秋季又是夏去冬来的转换时期,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由此秋燥之邪极易乘虚侵入,容易引发许多疾病,所谓“秋后算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哦
。
一般说来,秋季养生以养阴防燥为主,可以分为初秋、中秋和晚秋三个阶段。
秋初之时,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古代医学家认为,秋季,草木零落,气清风寒,节约生冷,以防疾病,此时宜进补养之物以生气。因此宜少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多食苹果、石榴、葡萄、山楂等水果。有专家建议宜适当饮用枸杞酒,可耐老,不妨一试。
中秋炎热,气候干燥,容易疲乏。此时应多吃新鲜少油食品。其次,应多吃含维生素和蛋白质较多的食物。现代医学认为,秋燥症应多食含维生素A、B、C、E类食品,如银耳、甘蔗、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豆浆、鸭蛋等以养血润燥,提高抗秋燥、抗病能力。建议多食:鸭梨粥、白萝卜粥、百合冬瓜汤、鸭架豆腐汤、平菇豆腐汤、冬菇紫菜汤等
。
晚秋季节,气温明显下降,是心肌梗塞发病率增高季节。专家指出,秋冬季节之交(约十一月份)为心肌梗塞的高峰期。高血压病人,秋冬之交血压往往要较夏季的血压增高20毫米汞柱左右,因此容易造成冠状动脉循环的障碍。此时日常饮食中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既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可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切忌进食过饱,其晚餐以八分饱为宜,晨起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日间,多喝淡茶,坚持每天喝二三杯茶水,对心脏有保健作用。
传统讲究“春晤秋冻”。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仍高,显然“冻冻”无妨,无须急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
我国南北两方因地理位置不同,在气候上亦有所差异。一般南方秋凉来得迟,日间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甚至入冬仍不甚寒冷,故不必过快添衣,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则不同,说冷就冷,白昼温差大,因此切勿盲目去“秋冻”,以防感受风寒,要特别注意哦
。
就人体而言,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人到老年,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寒冷刺激可导致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不但易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旧病复发,甚至有些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所以,小儿及老年人“秋冻”当慎之又慎
!
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要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
----根据有关健康报刊资料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