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像这样的事实比比皆是:相爱的夫妻难以到头,不爱的伴侣却往往白头偕老。这就给了我们一点启示:要像不爱那样相爱、相处。
不爱,便不会在乎他是否记得你的手机号,不会一个小时一次电话烦他。
不爱,便不会奢望他每年记得你的生日并给你一份惊喜,也就少了许多怅然和失意。
不爱,就不会要求他出差中时不时给你发条短信或来上几句甜言蜜语,回来时还要给你带心仪的礼物。
不爱,就不会生病时巴望他守坐在床头,剥了橘子轻轻地塞进你的口中。
不爱,就不会成天唠叨他要多吃菜、少喝酒、勤洗澡、常换衣,听得他耳朵起茧。
不爱,就不会担心他咳嗽气喘,把他的香烟藏得找不到,使他暴跳如雷。
不爱,就不会将他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参政议政,指指点点,他不采纳便心情黯然。
不爱,就不会要求他每天一定要回家吃饭,晚上不许外出,让他在哥们儿面前老没面子。
不爱,就不会在他接到异性电话时盘根究底,在他和初恋情人会面后冷嘲热讽,弄得他心烦意乱。
不爱,就不会……
总之,不爱,胸襟便宽了;不爱,怒气便少了。不爱中的相处,那种感情就坚硬而不脆弱,坚韧而不柔软。
正因为不爱,就相敬如宾;正因为不爱,就让他去做任意飞翔的鸟。淡淡的相处,给了对方一份自由,也给了自己一片宁静。
相爱是一种美丽,为了使这美丽悠久绵长,不妨像不爱那样相处吧。
----摘自《新闻世界》2008年第3期

感悟:刚看到这篇文章时也不以为然:相爱,为什么会这样漠不关心?相爱,怎么可能不时时关注?相爱,应该就是不分彼此,零距离的接触......后来再慢慢回味,感觉还真的有一定道理。即便是夫妻,即便你已完全拥有他(她),他(她)也不可能是你的全部。因为每个人都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都还会希望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如果你的“爱”表现的太深太切,太过亲密,就会在行为上无形的控制太多,在意太多,干预太多,期待太多......早晚肯定会让他(她)在失望中崩溃---因为那是一种让人承受不了的“爱”!实际上,很多家庭矛盾的升级或破裂,都不是因为不爱,而且是“爱”的太深,太切!才会让对方忍受不了,才会导致彼此的伤害。
延伸到父母与子女的爱,好朋友间的友爱,其实也是如此。
父母爱子女,天经地义。但把“爱”表现的太淋漓尽致,彼此也会相互伤害。譬如,有的父母因为太爱孩子,就生怕孩子在哪里出一点状况。便时时刻刻关注或监控他,并整天喋喋不休地要求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其结果只能把相互之间的亲情推向相反的方向。还有一种就是溺爱了,其后果同样不会太好。
生活中有好朋友相伴,肯定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灿烂。但不懂得与朋友相处的艺术,同样会让彼此的友情成为相互的伤害。比如好朋友相处的没有一点点距离,你同样会对他关注太多,限定太多,也就期待或者说要求太多。因为觉得是好朋友,你可能说话就不会太注意方式方法,甚至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或接受能力,只图自己一吐为快---因为你认定好朋友可以理解你;因为觉得是好朋友,你可能就会在无形中对对方期待的太多---希望对方也像你一样能付出真诚,忍受不了一点点欺骗和冷淡。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所以,相亲相爱虽然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但要天长地久,就一定要注意相处的艺术---距离产生美(当然需要把握的是"度")。我理解,这里所说的“不爱”,不是真的不爱,而是一种宽宏大量的真爱---真爱应该是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体现在当你困难时的帮助;当你失意时的安慰;当你生病时的体贴;当你忘形时的提醒......大爱无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大抵也是这个意思吧?
爱他,就让他去做任意飞翔的鸟;爱他,就给对方一份自由,也给了自己一片宁静。
我们需要把握的只是大的方向及坚定的信念。相互信任,会让一切更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