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图/文]

(2008-02-11 19:49:49)
标签:

旅游

摄影图片

休闲生活

岘山首

文笔峰

观音阁

习家池

凤凰山

分类: 身边秀色
    初四这天,预报是晴转阴。果然天空没有前二天的明朗、通透。但庆幸还有太阳,而且同样播撒着温暖的阳光。
    午饭后,我们按原计划徒步郊游。因为我对周边的环境不是太熟(惭愧啊,也是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路线就由老公定,我仿佛只是一个忠实的跟随者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中午一点多点,我们顶着直射的阳光开始出发。沿着护城河南行,然后由胜利街向襄沙大道走去。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岘山脚下,我们先登了一个小山坡----本应该与岘山相联,后被襄沙公路隔开,老公说应该是岘山之首吧。山上树林不高,杂草丛生,还有好多墓碑。因为太宁静,走进去的感觉还是有点点恐怖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站在山顶上向远方眺望:鹿门寺山、汉江及周围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为了证实这座小山的真名,在网上竟收寻到了一些相关的古诗。如:
苏洵《襄阳怀古》
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辽辽岘山道,千载几人行?踏尽山上土,山腰为之平。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朅来万山下,潭水转相萦。水深不见底,中有杜预铭。潭水竟未涸,后世自知名。成功本无敌,好誉真儒生。自従三子亡,草中无豪英。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

鲍照《登岘山诗》
孟冬十月交,杀盛阴欲终。风冽无劲草,寒盛有凋松。军井冰昼结,士马毡夜重。晨登岘山首,霜雾凝未通。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焦枝铁路穿山而过(山顶另一方向所拍)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铁路遂道上却清晰的写着:新文笔峰遂道 
那么,这座山又叫文笔峰?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下山后,又沿襄沙公路来到了观音阁。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观音阁始建于唐朝,历经千年风雨,又历经多年战火侵洗,终塌于1995年冬,后复修。现为本地三大佛教活动场所之一。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我们走到时,很远就听到里面在大声的吟唱着经文。据说是在为那些捐助修复者祝福。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观音阁前的风景
   凤林禅寺(俗称观音阁):东临汉水与鹿门寺隔水相望,南接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故居,西靠铁帽山谷隐寺,北连习家池岘首亭,风景清新优雅,为佛家修行、时人观光旅游圣地。据传,观音菩萨南行,见此地佛光显现,便在此修炼数日而去。观音菩萨修炼之地,从此夏无蚊虫,冬无积雪,信众在此修建“凤凰亭”以示纪念,后又建“观音阁”,故而得名。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观音阁前的山为鹿门寺所在地
  据记载,冬普初年,有两个僧人,乘一只满载金银的船顺水汉江而下,欲往南方寻一圣地建寺修行,行至襄阳城南转弯处遇一险滩,船翻金散,其金银化做凤凰腾空而去,飞往山上的林中,二僧人大惊,见此地山水相依,紫气冲天,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便打消南去的念头,在此地建寺,名曰“凤林寺”,广收僧徒,普度众生。数年后,香火日旺,传说亦奇。众僧便将此山叫作凤凰山,遇险之滩唤作凤凰滩,沉金之处为凤凰池。
   据《舆地纪要》记载,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居住,并编辑了《文选》和《金刚经》,后移至城内,建昭明台。唐代副总戎曾游观音阁,留下“来将军,去思碑”(现存凤凰池岸边)。盛唐大诗人皮日休,每每更是“夜宿习家池,朝登观音阁”,留下“竹屏风下登山展,十宿高阳忘却回”的诗句。宋代欧阳修在《送友人至襄阳》中描述当时是“掩映谷日藏山厅,楼台金瓦碧鳞鳞”。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王维、杜甫、孟浩然等也都屡登观音阁,留下许多佳话杰作。中国佛教泰斗释道安与襄阳名士习凿齿曾留下“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的名对。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离开观音阁,我们又来到了对面的习家池。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馆。位于襄阳城南约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又名高阳池,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色苍翠,流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幽静。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现在不少游客来此参观白马泉、养鱼池和亭台等景观。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现在的习家池,可供游客观赏的景点并不多,最显著的古园林建筑标志,应该就是这个养鱼池和亭台了。还有一些古老的参天大树。 

    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入白马泉的水,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后人称之为“习家池”,历代滤加修建。南宋尹焕重修时规模已相当可观。明正德时荆南兵巡副使聂贤,亦曾在池中筑台建亭。清道光五年,知府周凯在大池东修二小池;同治时知府方大秒提名为“溅珠”和“半规”。唐代,习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游历的地方。皮日休还有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现在看到的亭台,已经明显开始腐朽。大雪后,又有不少瓦片脱落。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习家池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使用和保存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家园林,可以说是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的鼻祖,期待能再现其昔日美丽的历史风貌。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院内有条长长的梧桐树大道,树杆笔直,虽不像大街上的树冠那么宽阔,但也另有风味。路的尽头便是凤凰山(又名白马山)。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老公说:翻过这座山,就应该到了603那边,可以直接回去了。我们便从这里开始向上攀登。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山上草木十分茂盛,地上落满了厚厚的树叶,有的地方还有积雪,很难找到有人走过的山路。我开始有点发悚,问:“没路怎么办?”老公风趣地说:“世上本来没有路,我们俩走过去便成了路。”呵呵,我们就摸索着前进,一路总被刺藤或茂密的小树挡住去路,又绕道再上。我们的行动,惊扰了一些不知名的山鸟,不时可以听到前方或头顶有鸟儿惊飞、鸣叫的声音。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艰难地跋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可以看到山峰顶的曙光了。可惜兴奋的太早----又上了一会就发现,我们已经走到了绝路----树藤太密不说,还十分的陡峭。再绕道也不好走,而且第一次登这座山,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情景也不太清楚。我已是热渴难忍,如果转到天黑还不能下山那就太可怕了。为了安全,我们明智的选择了就此下山,顺原道回家。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半山腰时看到的风景。
最远的是鹿门山,依次有村庄、河流、观音阁......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从另一个角度眺望,清清的江水就象在山下环绕.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当我们风尘扑扑的快到家时,太阳已经西下,火红火红的,很漂亮。
假日郊游---观音阁、习家池 <wbr>[图/文]
沐浴在晚霞中的护城河畔。
    傍晚近六点,历时五个多小时的徒步郊游终于顺利结束。几乎没怎么停的走了多少里路?我也不清楚。反正,真正体验到了累,体验到了渴,也体验到了冬日里的汗流浃背,更收获了难忘的记忆和快乐,并拍下了图片百余张。现选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特记录此行。
    (注:黑体小字为网上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