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百种期待

(2010-04-14 15:54:00)
标签:

杂谈

 

一百种期待

——写在《冶建文化》一百期

羽童

 

记不清是哪一年,也记不清是如何与一份杂志邂逅相遇的。但是从那以后,我的书橱就为她专门僻出了一个独立的天地,它以每年六期的速度扩展着它在书橱的领域,几年下来,也有好几十本了。

俨然,她已成为我的众多书籍珍藏中的一部分,她就是《冶建文化》。就我个人和《冶建文化》的关系而言,大致经历了“仰视”、“靠近”和“走进”三个阶段。

认识《冶建文化》,还得从认识冶建人开始。记得有一年去攀钢俱乐部观看一场歌咏比赛,冶建人以一曲《冶建人最听党的话》让在场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赢得了所有观众的掌声,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这首歌浓缩了攀冶人在创新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的豪迈情怀,唱出了冶建人以一流业绩开拓市场,建精品工程回报社会的壮志豪情。可以这样说,那场晚会上的好些精彩节目已渐渐淡出了我的记忆,但却独独记住了攀冶人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就在那个晚上,我对冶建人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新的欺盼,新的仰望。

春去秋来,风风雨雨,寒来暑往。冶建人在歌声中书写着历史,用不懈的努力感动着岁月。

因此,当某一天我将《冶建文化》轻轻地捧在手中的时候,我理所当然地要被她吸引。甚至有一种被深深震撼后的阅读快意。我没有想到,我们的企业还可以办出这么大气、这么有深度和力度,又不失生动活动的一份杂志,于是一本接着一本地收藏、阅读、学习,几十本读下来,《冶建文化》给了我这样的阅读感受:它有理性思维,客观评述,深刻的总结反思,同时又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冶建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创新、技术进步以及取得的各项成就;它对典型人物的报道,体现出事中见人、见人见精神的人文价值,是冶建人的奋斗史,创业史的精神写照。其中,我最为关注的是它的策划栏目如:“红房子”、“特别报道”、“冶建在线”以及“冶建人故事”、“职工艺苑”等栏目,这些栏目有力地见证和参与了冶建事业发展,同时,又是一扇高效传递冶建信息的窗口,让关心和支持攀冶的人透过扇窗口,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攀冶公司。

透过《冶建文化》这扇窗口,我们切实感受到攀冶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底蕴。“百年企业看文化”,《冶建文化》同样也成长为来自冶建人展示风采、抒发情怀、畅所欲言的舞台。我欣赏着冶建职工精心奉献的一幅幅精美的绘画、书法、摄影作品,品味着来自征战在攀西大裂谷、云南和中原大地上的一线职工们反映他们工作、生活的文学作品,无不让人感到攀冶公司人才济济、企业和谐、文化融合有力。从一件件作品中,我们无不深深地体会到《冶建文化》在传播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建设新文化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冶建文化》作者队伍广泛,涌现了许多有才华的作者,说实在话,我和他们许多人都还没有见过面,但是,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时常被一颗颗炽热的心所感染,一篇篇优秀的作品所鼓舞。

如今,《冶建文化》迎来创刊一百期,无论对于刊物还是作者,一百期都是个重要数字。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只不过是一种夸张的比喻罢了——您不觉得一百年太久了一点吗?但是,如果把这句话套用过来说明刊物和作者的关系,改成了“十年树文,百期树人”,倒是比较实在了。回望来路,我们分明看见,《冶建文化》的编者和广大作者在一百期刊物上面,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脚印。

靠近《冶建文化》,缘于《冶建文化》的编者海纳百川的视野和气度。于是,我这样的作者也有了抒发情感,畅所欲言的平台,于是,我的一篇又一篇小文,也被《冶建文化》介绍给了更多的读者。

走近《冶建文化》是2008年月4月,有幸受攀冶公司之缴,参与了走近攀冶特种公司的一次宣传采风活动。行程 三千公里,遍及特种公司大部份驻外项目部,近距离地感受了攀冶人如何走南闯北,寻市场,“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留下的一串串感人至深的故事。我被会东杨家村和香格里拉普郎项目部艰苦卓绝的工作环境深深地震憾了,亲眼看到了英雄的攀钢冶建人就像扎根在大裂谷的英雄树,如何走过风雨征程,铸就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铁军;如何迎战市场拼搏,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在采访中,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个人可以艰苦一时,但长年以苦为乐却很不易;一个人可以孤独一时,但长期守望孤独,那需要具备怎样的精神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迪庆高原,在香格里拉一座一座的雪山之间。谁的思念,十万火急,快马加鞭?一团团火光,映红半壁山河。一缕缕相思,野火般燎原谁的眼神?告诉三角梅,告诉那些日夜遥望高原的战友。告诉木棉花,告诉那个用花朵擦亮身子日夜等待的女人。”(摘自羽童报告文学《在高原的风中高唱铁血》)我感受最深的是,站在高原就是奉献,人们需要跨越的不仅是物理的海拔高度,更要不断升华精神的“海拔”。西部虽然荒蛮,却很壮丽;虽然贫穷,却很纯洁;虽然艰苦,却能给人感悟。攀冶公司的职工已将自己深深地融入纯净的雪域高原和中原大地,没有一个人提出要离开工地,没有一个人当了逃兵。我也由衷地体会到奉献就是人生的价值,奉献就是攀冶人对事业的追求!正是这种奉献精神,奠定了攀冶公司前进发展的基石。在血与火的映衬中,总有人打马跃上城楼,站在高处,仰望没有星月的乾坤。在生与死的交锋中,总有人拔起帐篷和梦境,挥师千里,大兵压境,登上城头,宣布自己辽阔的姓名……” (摘自羽童报告文学《在高原的风中高唱铁血》) 在感慨、感思中我一口气写下了《在高原的风中高唱铁血》、《入云深处亦沾衣》近两万字的报告文学。

当然,我的笔写不完“冶建魂”,但是漫山遍野的山花可以作证;热火朝天的攀钢三期工程可以作证;奔腾不息的金沙江水可以作证;天上的星星可以作证;《冶建文化》一百期可以作证。

一百期,一百行脚印,一百种表情,一百种期待,一百种可能,全都留给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