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肆件(册)作品真伪考 齐艳卿

标签:
董其昌恕山真伪齐艳卿文化 |
分类: 文博 |
董其昌肆件(册)作品真伪考
齐 艳 卿
本人经过对董其昌作品多年的研究,经过与多位专家探讨,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董其昌作于万历四十六年《仿古山水图册》八开中的其中六开,现藏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作于万历四十八年《秋兴八景图册》八开,现藏南京博物院的董其昌作于天启五年《仿郭恕先山水轴》,和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董其昌作于崇祯三年《仿古山水册》八开,均非董氏真迹。
定 名 编 号
第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仿古山水图册》八开,作于万历四十六年
【宫山册】1 【宫山册】2 【宫山册】3 【 宫山册】4
file:///D:/My%20Documents/%E8%91%A3%E5%85%B6%E6%98%8C%E8%82%86%E4%BB%B6%EF%BC%88%E5%86%8C%EF%BC%89%E4%BD%9C%E5%93%81%E7%9C%9F%E4%BC%AA%E8%80%83.files/index_clip_image004.jpg
【宫山册】5 【宫山册】6 【宫山册】7 【宫山册】8
第二件,上海博物馆藏《秋兴八景图册》八开,作于万历四十八年
【海秋册】1 【海秋册】2 【 海秋册】3 【海秋册】4
file:///D:/My%20Documents/%E8%91%A3%E5%85%B6%E6%98%8C%E8%82%86%E4%BB%B6%EF%BC%88%E5%86%8C%EF%BC%89%E4%BD%9C%E5%93%81%E7%9C%9F%E4%BC%AA%E8%80%83.files/index_clip_image012.jpg
【海秋册】5 【海秋册】6 【海秋册】7 【海秋册】8
第四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藏《仿古山水册》八开,作于崇祯三年
【美普山册】1 【美普山册】2 【美普山册】3 【美普山册】4
file:///D:/My%20Documents/%E8%91%A3%E5%85%B6%E6%98%8C%E8%82%86%E4%BB%B6%EF%BC%88%E5%86%8C%EF%BC%89%E4%BD%9C%E5%93%81%E7%9C%9F%E4%BC%AA%E8%80%83.files/index_clip_image020.jpg
【美普山册】5 【美普山册】6 【美普山册】7 【美普山册】8
第三件,南京博物院藏《仿郭恕先山水轴》轴 第五件,故宫博物院藏《夜村图》
在对这四件(册)进行比较分析之前,本文将另外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山水册页一开《夜村图》引入本文,将其列为本文第五件。此开册页与本文第一件中的其中一开,在题材内容、章法款识、钤印位置、印文内容、风格格式等所有方面皆完全相同(即鉴定界所称的“双胞胎” )。这两开完全相同的册页出版在《中国历代书画鉴别图录》中。本文对这五件(册)进行了本文的“定名编号”,并标注在每开(轴)图下。
比 较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这五件(册)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一,“画面元素”,主要涉及三方印鉴,董其昌印(董其昌朱文名章)、男祖原珍藏(董氏之子董祖源细朱文鉴藏章)、烟客珍赏(王时敏白文鉴藏章)以及题跋内容、款识书法、笔墨技巧、画面风格、通局气息气象等诸方面。二,“文献著录”,主要涉及【海秋册】,其在流传过程中曾被多个不同时期的鉴藏者在著作中著录过。另外的一个问题,“材质材料”, 本文因不具备条件与能力将不涉及。
一,画面元素
1,印鉴(名章、鉴藏章)
董其昌印(董其昌朱文名章)之比较
file:///D:/My%20Documents/%E8%91%A3%E5%85%B6%E6%98%8C%E8%82%86%E4%BB%B6%EF%BC%88%E5%86%8C%EF%BC%89%E4%BD%9C%E5%93%81%E7%9C%9F%E4%BC%AA%E8%80%83.files/index_clip_image035.jpg
【宫山册】1 、4 【宫胞夜村图】 【宫山册】 2、3、5、6、7、8
在本文编号的五件(册)中,钤有此印者共有九开,它们是【宫山册】1至8 和【宫胞夜村图】。下面就【宫山册】1、4与【宫山册】2、3、5、6、7、8和【宫胞夜村图】所钤此相同之印的相异处进行比较
董
字的“艹”字下面的三横:【宫山册】1、4所呈现的是:三横较平行,三横的距离也比较平均。而【宫山册】2、3、5、6、7、8和【宫胞夜村图】所呈现的是:三横不平行,中间一横左低右高,三横中的上面两横距离较远,下面两横距离较近。
其 字中部长方“口”中间的一横:【宫山册】1、4呈现的是:相对居中且较平正。而【宫山册】2、3、5、6、7、8和【宫胞夜村图】所呈现的是:方“口”中间的一横,相对比较靠上,且不太平正,略呈左高右低。
印 字上面一横下的三斜竖,最左边的一个斜竖【宫山册】1、4所呈现的是:斜竖先向下行然后略呈圆弧再转向右,使字的上部显得较丰厚饱满。而【宫山册】2、3、5、6、7、8和【宫胞夜村图】所呈现的是:最左边的一个斜竖,并不先向下行而是直接向右下行,虽也略带圆弧但弧度很小,使字的上部显得较瘦硬。
右边 董印 二字与左边 其昌 二字中间所形成的空白界格【宫山册】1、4呈现的是:空白界格比较细窄匀称,在整方图章中不突出,使整方图章各部分比例较和谐并融为一体。而【宫山册】2、3、5、6、7、8和【宫胞夜村图】所呈现的是:空白界格比较宽粗,在整方图章中很突出,并且很明显的把这方图章分割为左右两个部分。
经过上述对比可以明确一点,这方 董其昌印 名章,存在着内容、风格、格式完全相同,但细节又有多处不同,且水准差异较大的两方图章,即所谓“双胞胎”的情况。
男祖原珍藏(董氏之子董祖源细朱文鉴藏章)之比较
file:///D:/My%20Documents/%E8%91%A3%E5%85%B6%E6%98%8C%E8%82%86%E4%BB%B6%EF%BC%88%E5%86%8C%EF%BC%89%E4%BD%9C%E5%93%81%E7%9C%9F%E4%BC%AA%E8%80%83.files/index_clip_image044.jpg
file:///D:/My%20Documents/%E8%91%A3%E5%85%B6%E6%98%8C%E8%82%86%E4%BB%B6%EF%BC%88%E5%86%8C%EF%BC%89%E4%BD%9C%E5%93%81%E7%9C%9F%E4%BC%AA%E8%80%83.files/index_clip_image047.jpg
file:///D:/My%20Documents/%E8%91%A3%E5%85%B6%E6%98%8C%E8%82%86%E4%BB%B6%EF%BC%88%E5%86%8C%EF%BC%89%E4%BD%9C%E5%93%81%E7%9C%9F%E4%BC%AA%E8%80%83.files/index_clip_image050.jpg
file:///D:/My%20Documents/%E8%91%A3%E5%85%B6%E6%98%8C%E8%82%86%E4%BB%B6%EF%BC%88%E5%86%8C%EF%BC%89%E4%BD%9C%E5%93%81%E7%9C%9F%E4%BC%AA%E8%80%83.files/index_clip_image067.jpg
【海秋册】1至8 【南仿恕山轴】 【美普山册】1至8
在本文编号的这五件(册)所有作品中都钤有此印。在《虚斋名画续録》中,庞元济对《仿郭恕先山水轴》的著者评价中论到:“…此图苍逸简远秀润天真,诚为精品。本身左右两题,俱无印记,右角下有男祖原珍藏印,当係作以传家者,谢安山两跋书于裱绢” ;在《秋兴八景图册》的著者评价中庞元济又论到:“…皆设色山水,或仿古或写景,其中山峦明秀、树石幽奇、蘆荻蒼黄、秋林丹翠,以及陂陀沙碛、村屋扁舟,无不精妙,此册下有男祖原珍藏印,当係作以传家,与寻常酬应不同,每帧行楷长题,并无印记…” 由此可知在对《仿郭恕先山水轴》与《秋兴八景图册》这两件(册)作品的真伪认定与优劣的评价上,男祖原珍藏这方印鉴在庞元济心中的地位。
下面就【宫山册】1、4与【宫山册】2、3、5、6、7、8和【海秋册】1至8、【美普山册】1至8、【南仿恕山轴】、【宫胞夜村图】所钤此相同之印的相异处进行比较:
男 字上面的“田”字:【宫山册】1、4呈现的是:正方圆形。“田”字左侧有“力”字中间的一竖,是垂直并略向左下行至“田”字左下角处,再向右下方向转折过去,形成斜直线,其折角为硬方折角,并大于90°,大约在120°左右,此划右行至“田”字下面中间部位时再折向左下,此一段笔画呈弓形向左弯曲,与此划左侧并行的一竖笔向左下呈直线。而【宫山册】2、3、5、6、7、8和【海秋册】1至8、【美普山册】1至8、【南仿恕山轴】、【宫胞夜村图】呈现的是:“田”字是上窄下宽的等腰梯形。“田”字左侧“力”字中间的一竖是垂直下行至“田”字左下角处向右平行方向转折过去,其折角为圆折角,在90°左右,此划右行至“田”字下面中间部位时再折向左下,此一段笔画也呈弓形向左弯曲,但与此划左侧并行的一竖笔向左下则亦呈弓形向左的曲线。
祖 字左边“示”字的上面两横【宫山册】1、4呈现是:长短基本相等粗细相当,下面竖的左边一点是向左下撇。右边的“且”字的左边一竖笔垂直,右边一竖呈中腰向右凸起的弓形弯曲,上面的两个角是左角为方右角为圆,整个“且”字从上到下宽窄基本均衡,中腰微粗略向右凸的形状。而【宫山册】2、3、5、6、7、8和【海秋册】1至8、【美普山册】1至8、【南仿恕山轴】、【宫胞夜村图】呈现的是:“示”字上面两横的上面一画比下面一画短,并左粗右细呈楔形,下面竖的左边一点是垂直向下而不是向左下撇。右边的“且”字的左边一竖笔与右边一竖笔中腰部皆向内弯曲,上面的两个角皆为圆转角,整个“且”字呈顶上圆头,从上到下是上下宽中腰窄的形状。
原 字中部的“日”字【宫山册】1、4呈现的是:“日”字中间的一横略呈向下弓形弯曲。而【宫山册】2、3、5、6、7、8和【海秋册】1至8、【美普山册】1至8、【南仿恕山轴】、【宫胞夜村图】呈现的是:“日”字中间的一横呈略向上的弓形弯曲。
珍 字左边的“王”字与右边的“诊”字的宽窄比例【宫山册】1、4呈现是:大约为:“1” :“1.5” 。右边“诊”字的上部呈圆弧而弓的形状,“诊”字的最下面一笔是向下的垂直方向。而【宫山册】2、3、5、6、7、8和【海秋册】1至8、【美普山册】1至8、【南仿恕山轴】、【宫胞夜村图】呈现的是:左边的 “王”字与右边的“诊”字的宽窄比例大约为“1” :“2” 。右边“诊”字的上部呈宽平而略方的形状,“诊”字的最下面一笔是由右上向左下的倾斜方向。
藏 字内“臣”字【宫山册】1、4呈现的是:“臣”字上中下三个部分的空间比例相对比较均匀,同时各部分笔画的粗细也比较均匀。“厂”与“臣”之间上、左、下的空间距离基本相等,呈现的是比较均衡的空间感。而【宫山册】2、3、5、6、7、8和【海秋册】1至8、【美普山册】1至8、【南仿恕山轴】、【宫胞夜村图】呈现的是:“臣”字上中下三个部分的空间相对不均匀,是上高下矮上大下小的空间特征,同时各部分笔画的粗细也不均匀。“臣”字左边的长竖笔极细,甚至到了断或无的状态,“厂”与“臣” 之间上、左、下的空间距离也不相等,上面空间的距离和下面空间的距离都比较宽,而左边空间的距离却比较窄,呈现的是不太均衡的空间感。
从这方 男祖原珍藏 鉴藏章的结构布局和刀法水准的整体上看:【宫山册】1、4呈现的是笔画匀整圆紧、气息流畅贯通、刀法纯熟、镌刻精湛、布局严整、结构和谐、气象端庄。而【宫山册】2、3、5、6、7、8和【海秋册】1至8、【美普山册】1至8、【南仿恕山轴】、【宫胞夜村图】呈现的是笔画气息破碎、穿插处淤塞结滞、纤弱处气息衰微、刀法粗陋、布局零乱、松紧失和、结构虚散、镌刻失意。
经过上述对比同样可以明确一点,这方 男祖原珍藏 鉴藏章,也存在着内容、风格、格式完全相同,但细节又有多处不同,且水准差异较大的两方图章,也是所谓“双胞胎”的情况。
烟客真赏(王时敏白文鉴藏章)疑问处之比较
file:///D:/My%20Documents/%E8%91%A3%E5%85%B6%E6%98%8C%E8%82%86%E4%BB%B6%EF%BC%88%E5%86%8C%EF%BC%89%E4%BD%9C%E5%93%81%E7%9C%9F%E4%BC%AA%E8%80%83.files/index_clip_image009_0000.jpg
【宫山册】1、4 【宫山册】6 【南仿恕山轴】 【宫胞夜村图】
在本文编号的五件【册】中,钤有此印者共有四开一轴,它们是本文编号的【宫山册】1、4、6号和【南仿恕山轴】、【宫胞夜村图】。下面就【宫山册】1、4与【宫山册】6和【南仿恕山轴】、【宫胞夜村图】所钤此相同之印的相异处进行比较:
烟 字左边“火”字上面的左右两个点【宫山册】1、4两开呈现是:上面尖细然后向下渐粗至最下再渐细圆收的如下落中的细长水滴形状。烟字右边上部“西”字的“口”呈下面平上面左右对称的圆弧状,似一个覆碗或馒头的形状。“口”中有四个点呈上下左右菱形分布四点中最大的是上面的那个点。右边的点较小,大约是上面点的四分之一。而【宫山册】6和【南仿恕山轴】、【宫胞夜村图】呈现的是:“火”字上面的左右两个点的上面是宽平的圆方头然后向下渐细至最下尖收,呈上宽下窄的楔形。烟字右边上部“西”字的“口”呈下面平,上面左右不对称的左高右低的斜坡形。“口”中有三个点呈上下右,分布也应是菱形只是缺少了左边的一点,三点中上面的那个点与右边的点大小仿佛,似乎右边的点还要略猛一些。
客 字下面的“口”字【宫山册】1、4两开呈现的是:“口”字下面一横的笔画粗细与“口”字其它笔画的粗细比例基本相当比较匀称。而【宫山册】6和【南仿恕山轴】、【宫胞夜村图】呈现的是:“口”字下面一横的笔画偏细与“口”字其它笔画的粗细比例相差较大不太匀称。
经过上述对比,这方 烟客真赏 图章,同样也存在内容、风格、格式完全相同,但细节又有多处不同,且水准差异较大的两方图章,也是“双胞胎”的情况。
2,通局(画面风格、笔墨气息、结构节奏、款识书法)
【宫山册】1与【宫胞夜村图】之比较
【宫山册】1 【宫胞夜村图】
【宫山册】1通局呈现的是笔意连贯、气息通畅、仪态从容、生发自然、境意内敛。【宫胞夜村图】通局呈现的是笔意无依、气息散乱、仪态粗鄙、生刻堆凑、皮象浮形。
file:///D:/My%20Documents/%E8%91%A3%E5%85%B6%E6%98%8C%E8%82%86%E4%BB%B6%EF%BC%88%E5%86%8C%EF%BC%89%E4%BD%9C%E5%93%81%E7%9C%9F%E4%BC%AA%E8%80%83.files/index_clip_image013_0000.jpg
【宫山册】1局部 【宫胞夜村图】局部
【宫山册】1的款识书法呈现的是:笔画圆厚、映带顾盼、行气自然、势脉流畅。“图”字的笔画结构和谐匀称,是严谨精熟后自然天成的冲和仪态。“月”字右一笔横折的转折处,运笔时有外展再折的过程,有魏晋笔意的特征,从如此精微的笔法,可以推断书写者对书法所下功夫和对笔法的理解之深。再结合“邨”“午”“崑”三字更是明显可以看出书写者运笔时虽是灵活飞动无丝毫滞塞,然每一笔起行收又皆能分明,呈现出笔意内蕴而无任何稍缺的坚实根基。尤以笔画转折处的运笔使转,对宋人所言的“振飞”之论最是体会深切。【宫胞夜村图】的款识书法呈现的是:笔画薄硬、行气板滞、势脉弯曲。“图”字笔画的结构和笔画的粗细松紧失调不匀称不和谐,无端庄冲和的仪态,显示一种粗陋习熟做作的气息。“月”字右笔的横折是向上略耸后直接折下,没有了富于弹性的虚和气象和舒缓而绵绵不绝的意味。结合“邨”“午”“崑”三字更是明显可以看出书写者运笔时拘谨僵滞的状态,笔无内蕴,每一笔起行收的节奏感与节奏变化不分明,缺少对用笔和书法发展脉络长期研究体悟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