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说痴心偏捉笔 只叹岁月太多情

标签:
林青霞窗里窗外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文化 |
分类: 书中岁月 |
莫说痴心偏捉笔
——读林青霞《窗里窗外》
一名演员,二十二年的从艺生涯,历经三个年代,拍了一百部戏,不算多,也不算少。而这期间最难得的,是在流光溢彩的影坛风云变幻中,一次次完美转身,一次次令人惊艳。瑰丽光环的背后,自是荣辱我心知,自是甘苦向谁诉。时至今日,对于已经五十六岁的林青霞来说,那二十二年的际遇沉浮,带给她的是今生今世历久弥新的回味。
十七岁,林青霞高中毕业拍了她的第一部电影《窗外》,1994年林青霞告别影坛嫁为人妇,又经过十七度花开花落,时光走到了2011年,林青霞终于把这十七年来的回味,酝酿成一本书——《窗里窗外》。此时的林青霞已经不再是那个憧憬“窗外”的小女孩,而是回望“窗里”的思考者。十七年隔世回望,二十二载昨梦依稀。记忆里,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和太多的情。每当夜深人静或独处凝思,怎会不怅惘沉吟?怎会不波澜在胸?莫说痴心偏捉笔,只叹岁月太多情。即便不是想要当作家,也要把那些已经飘远的如风往事默默道来,以告慰生命里的一段燃情岁月。
《窗里窗外》最吸引我的是第一章《戏》。在这些文字里,林青霞回忆了《窗外》《红楼梦》《东邪西毒》《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八百壮士》等影片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林青霞从飘逸纯情的玉女演到剑影刀光的男人:校园女生,独眼匪首,悲情作家,魔教教主;她又历经港台电影的各个片种:爱情文艺片、诙谐喜剧片、社会写实片、武侠刀剑片,而且在每一个类型中都留下了标记为“主演林青霞”的经典之作。所谓“戏里戏外都是戏”,一部经典片子的拍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戏。一百部电影,一百个角色,一百段往事。在那或唯美或温婉或谐趣或苍凉或豪迈或萧瑟的背后,林青霞为我们描摹了一副副真实的面孔,讲述了一种种真实的人生。
《窗里窗外》最打动我的是第三章《友》。黄霑、邓丽君、三毛、张国荣、张叔平、杨惠珊、龙应台、林燕妮、琼瑶、徐克、金圣华、马家辉,任意一个都是旷世之才、业界翘楚。林青霞之所以记录下那些人那些事,是因为他们在林青霞的生命里出现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对林青霞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三两小事,一睹斯人风度,令人神往,也让人心生无限忧伤。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其间,已经有人打马先去,然而,尽管沧海笑声渐行渐远,但那两岸潮声滔滔依旧。那豪放的身影,那康城的海滩,那梦中的藤椅,那散场的戏院,不仅定格在林青霞的笔下,也定格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窗里窗外》最启示我的是第六章《悟》。人最难做的,就是“放下执着,以平和的心境面对人世间的情和事”。感情失败我们会痛苦,事业受挫我们会痛苦,亲人离去我们会痛苦……凡此种种,我们都常常难以释怀。作为平常人的你我尚且如此,更何况十七岁出道历经二十二年打拼,又在事业巅峰从嘈杂的娱乐圈喧嚣的名利场退隐田园的林青霞!她在书中真诚袒露自己的心结与积郁,讲述与大师结缘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的林青霞。她还不吝分享自己的所悟所得,哪怕是面对在乱石中静静绽放的小花那霎时的感悟。
在《亲》《趣》《缘》这些章节中,林青霞默默记下与父母之亲、与女儿之爱、与朋友之情,以及生命里一个个难忘的瞬间。饱经沧桑的老父亲最后的安详岁月,悄悄写下“红红的花白白的云”的天真小女儿,不相信林青霞是林青霞的朴实山东老太太,拥有洁白细致的一双手的老学者,干手净脚吃芒果的顽皮大导演,曾经风光无限梦想无限情义无限最后凄凉离去的男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点点滴滴的过往中,我们看到了林青霞的真性情和一个真性情的林青霞。
十七年。二十二年。五十六年……
滚滚红尘,红尘滚滚。人生不可重头来过,但记忆或许可以永远留存。倘真如此,我发自内心感谢林青霞能出版这本《窗里窗外》。这书里不仅有她的记忆,也有很多人的记忆,当然也会让我自己重拾几多过往的感喟。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当华丽的舞台徐徐落幕,喧闹的人群渐次散去,留在幕后的那个人也许是林青霞,也许是你,也许是我。
发表于深圳报业宝安日报2012年5月16日 私人阅读
http://barb.sznews.com/html/2012-05/16/node_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