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月
中秋古称仲秋,按古历划分,一年有四季,每季下分孟、仲、季三部分,第二月便叫仲秋,百姓多称中秋。中秋节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如:祭月、赏月、吃食月饼等,所以也可以认为中秋节是一个“月亮的节日”。今天我们就来闲聊一下中秋节和月亮的一些零零碎碎。
1.月亮的称呼
月亮其实就是月球,如果此时用“月球”替代了“月亮”,似乎少了一种美,月球理性,月亮却更显“感性”。月亮其实并不亮,自身不发光,看到光亮实为反射的太阳光,但除了太阳,月球是我们在地球肉眼所见的第二亮天体,所以称之为月亮,也是名符其实。
人类早期就有“天体崇拜”,古人对月亮的盈缺抱有很大的神秘感,月亮成了“月神”。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后称为“太阴星君”。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用“无厘头”的叫法,称为月亮姑姑(月姑)、月亮姐姐(月姐)。
月亮古时叫“太阴”,因日月对举,日称太阳,月是太阴(或因阴气太盛),日月在一起乃为“明”。
月亮依照传说也叫“月宫”,“月宫”又名“广寒宫”,是高层神仙为嫦娥建造的一座宫殿。因为这座宫殿是一只极具灵性的蟾蜍幻化而成,所以月宫又称作“蟾宫”。
别称还有: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嫦娥、玉羊等(大都与嫦娥、吴刚、玉兔、蟾蜍等传说有关,来源于一些名人诗词。)
http://b69.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6359b3ab2ee046794c112588d94f91711191fbd858772d022909562566f8845028e59ffdd2f25863810c213bae4cdab94fc21dca40f82534598c2177ca85e995a7700f345fac9ebe4a7cc3bae3c72e723206f4c3&a=69&b=69
(嫦娥奔月)
2.中秋与月有关的习俗
祭月
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在上古时期,“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的,不过由于此日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值得一提的是,祭祀像“日月天地”这般大神,一般没有老百姓的分,祭月可以认为是皇家的专利。随着社会的发展,祭月也下传寻常百姓家,慢慢民间化。
赏月、玩月
赏月、玩月其实源于祭月,随着社会的发展,严肃的祭祀慢慢变成了轻松的欢娱,赏月已经开始重于祭月了。这一日,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据记载,“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后代玩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许多文人骚客都加入“咏月”的大队伍中来,他们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其中也不乏借月遥寄思乡、相思之苦的作品。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吃月饼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祭品多具圆形,是取团圆之意,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其《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其中,广为流传的是有关朱元璋用月饼在八月十五来传递起义消息的故事,但与史实不符,因为朱元璋没有领导过起义而只是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还取了郭的义女为妻,后者就是马皇后。如果用月饼传递起义消息的传说为真,那也极可能是张士诚所为。但这个传说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元朝就有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而到了现代,这些活动都混杂在一起,没有原先那般细分,祭月、拜月部分,在民间已经少见,倒是赏月、咏月,吃食月饼、吃团圆饭等活动还依然保存。中秋佳节,家人团坐,饮上几杯桂花酒,讲述些有关月亮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那可真是一个美好愉悦的日子。
3.爱情(月下老人)
青年男女,正是追求爱情,表达爱意的大好年华,如果有意之人能有月老牵线搭桥,定会少去许多煎熬之苦,有情人终成眷属。那么月老是谁?
典故来源: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韦固少未取,旅次宋城,遇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捡书,因问之。答曰:“此幽明之书。”固曰:“然则君何主?”曰:“主天下之婚姻耳。”回问囊中赤绳子,曰“以此系夫妇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之,终不可易。”
说明:唐朝时有个名叫韦固的人,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天晚上,韦固走出南店,看到斜月下有一个老人靠着一个布袋,坐在阶梯上,借着月色看书,韦固便好奇地走近。老人告诉韦固,那书记载着天下男女的姻缘,布袋里的红绳,是用来系住有缘男女的脚,将来会结成夫妻。老人还告诉韦固,他的妻子是市场卖菜盲妇怀里的三岁小女孩。韦固听了很不高兴,觉得盲妇的小女孩根本配不上自己。韦固气得找人刺杀小女孩,但那人一时失手,只在小女孩眉心划了一刀。转眼过了十四年,韦固娶了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美,只是眉间常贴着一片花子,连沐浴时都不曾拿掉。韦固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逼问妻子,妻子说:“小时候保母抱着我去市场时,被一个狂贼刺杀,留下一个刀痕,所以用花子遮盖。”韦固听了,突然想到十四年前的往事,便紧张地问说:“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妇人?”妻子答说:“是啊!”韦固惊讶不已,想到当年月下老人说的话,深觉男女的姻缘,果真是上天注定,没有人可以改变。此事传到宋城,宋城的地方官即将南店题为“定婚店”。
由此可见,“月下老人”正是掌管人间姻缘的神。亦借指媒人。
看来,月亮是美好的,月光是浪漫的,月色下的你也是显得那样迷人,青年男女何不趁此良辰美景成双结对,互吐心语,有明月相伴,相信定能“白头”到老,永结百年之好,看看看,都是“月亮惹的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