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后,家乡赵河会有多少人居住?

标签:
新农村城镇化乡村赵国勤情感 |
分类: 所思所想 |
乡村,已经失去了10年前的热闹。
15年前,每到四月底,乡村的男女老少都做好了农忙的准备,准备春耕,准备下田的肥料,稻种。
那些年这个季节里,每天的早晚,田野里充满了笑声。如今,不说早晚乡村行人不多,就是大白天,除了集镇上偶尔有上街步行锻炼的老人,年关回家的很多熟悉的身影早已见不到。除了公路边,大河边,集镇上居住集中的居民点之外,那些小的村民组,昔日的大屋场,剩下的的房子零零落落,有的老屋场早就见不到原来的痕迹,到城里买房子,到集镇和公路边建房子,建成后的新房子大多是铁将军守门,全家外出的占很大的比例,也有的是夫妻外出,孩子寄放在亲友家的也不在少数。
现在乡村春节回家过年的也少了大约六分之一,不少30岁以上大学毕业在城里安家的年轻人,已经完成了从乡下移民到城里的任务,春节期间,家里爸妈去了城里,乡下原本属于他们的热闹消失了,全乡200多个村民组,每个组有这么一户,每户三代人按照5个计算,一个小乡镇春节就较少回家1000多人,还有春节期间打工请不了假的,还有假期不长路途较远的,就把上学的孩子接出去过年,这样的农户也占一定的比例,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一个乡镇一般现在每年不回家过春节的人数最少都在2000人以上,春节期间都找不到往年的热闹,平时,乡村的宁静就越来越明显了。
田地荒芜,整个屋场都没有人的现象已成常态。
一些无法外出的老人,不少还生活在乡村的各个角落,经历着孤独的岁月,感受着寂寞的生活。他们不会骑车,不会用电器,不会上网,至多看看电视,也有少数电视都没有的。身体好的,自理生活,身体不好的,遇到生病,只能叫孩子们回来,否则,病在床上都没人护理。
在这样日益孤寂的乡村上班的教育,文化,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年的感受是:学生数越来越少,看病的大多是老人,想找一些年轻的人参加文化活动很难很难。
乡村道路改善了,房子改造了,通讯畅通了,校舍安全了,但乡村的人气越来越不兴旺,乡村,再过20年,像我们这样50多岁的人,都是70多岁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上辈都不在了,我们的下一代大多都在全国各地安家落户,我们这代人中,投靠子女的占一大半,那时候孤寡老人五保户也不多了,乡村还会有多少人存在呢?到时侯,乡村会不会回到700年前我们这些姓氏从江西迁移过来的时候那种荒无人烟的状况呢?
我所说的乡村,是大别山太湖县山区乡村,这个地方,700年前人丁稀少,张王李赵等姓氏纷纷从江西瓦屑坝迁移过来,历经700多年几个朝代的发展,出现了20年前乡村人丁兴旺的局面。
如今,我们乡村的下一代陆陆续续通过上大学走出农村,走向全国各地,再过700年,乡村是不是真正回归了寂寞,到时候,会有多少人来故土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