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是谁都抹不掉的记忆
(2014-09-01 13:31:40)
标签:
育儿太湖汤泉文艺创作赵国勤 |
分类: 平民生活 |
开学,是谁都抹不掉的记忆
*赵国勤
只要上过学,不管文化的深浅和学历的高低,对于开学这一天,都会关注,都有记忆。
2014年秋季开学今天开始,恰逢下雨天,清早接到外甥的电话,叫我上班的时候用车子把她的姐姐和我另一个妹妹的小女儿的行李带到赵河初中去,吃过早饭后我用车子把两个外甥女的被子送进了赵河初中校园。尽管是雨天,家长送孩子上学不会停。我在操场,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们进进出出,内心有了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我的的三个孩子上大学之后,大约最近5年里,开学的这一天我都很清闲,不需要去学校了,也许是5年前的10多年里每年开学要送三个孩子上学的经历太辛苦太累,我害怕开学这一天,如今开学不需要去学校,反而感到很轻松。
今天送外甥上学,触发了我的有关上学的许多回忆。
我的三个孩子上学阶段,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收费很高的历史时期。那时候家庭收入少,孩子上学费用高,小学每学期都需要500元左右,好在小学在家门口,初中离家也不远,孩子上学没吃到什么苦头,我的大孩子上初一的第二个学期我就买了摩托车,当时乡下有摩托车的人不多,大孩子上初中和高中都是我骑车接送,这方面,大孩子运气比老二老三好些。
后来老大读初三,老二读初一,老大初三需要加班,上学早些,我送老大,老二就自己骑自行车上学,老三读初一,老二读初三的时候,我的车子就只能接送老大上高中。等老三上高中后,车子也老旧没劲了,带了老二老三就带不动了,一般是我接送老二,老三由我妹婿的摩托车接送外甥和老三,大约9年时间,完成了三个孩子的初中和高中接送任务,那个时候学生多,开学报名要排队,记得有一次在牛镇高中报名的时候,报名处少找了我50元钱,我发现后找了余校长,余校长因为是我高中同学,他安排收费的老师在吃午饭前把收到的10万多元钱清理一遍,帮我找出了少找我的50元,这个年代的人是很负责的,如果是现在,不说50元,就是少找500元,也没人会这么做的。
三个孩子上大学的开学对我记忆更深刻。大孩子在芜湖上大学,老二在南京上大学,老三在合肥上大学,有一年,也就是老大大四那年,老二老三都是新入学,我先送老二到南京,再回来送老三去合肥,马不停蹄,尽管很辛苦,但觉得很开心,总觉得把孩子们送进大学了,很快就毕业了,我也解脱了。
我自己读书开学的记忆也有很多很多,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
开学留给我记忆最深的还是筹借学费的事情,收入总是跟不上缴费的需要,每年开学都是借钱,那些年来,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乃至上万元,借款是根据上学的费用的额度上升而增加,每年放暑假就开始安排借款计划,开学前半个月借款到位,到了开学这一天按照每个孩子所需要缴纳的费用进行分发,上交。因为上学费用大,对孩子零花钱只能是保证正常需要的开支,多余的就没有了,如今的孩子们已经忘记了当年的父亲为他们上学缴费的艰难,记得的都是我当年不多给零花钱的往事。
那时候,我们村里有一户人家,孩子上大学借不到钱,到文化站找我,问我有没有办法,我给他想了一个办法,在信用社贷了款,这户人家孩子很争气,上高中几十里来回都是步行,从来都舍不得花两块钱搭车,我骑车送孩子上学常看到,有时候也和车上的孩子说起,称赞这个孩子有骨气,后来,这户人家的大孩子大学毕业,就靠自己工资供养弟弟和妹妹上大学,他自己在外买了车买了房子,家里也建起了楼房,家里10年彻底翻身,那个孩子的父亲还常常去我家,他见到我的父亲总是夸我,说我当年帮了他。我何尝不知道借钱的滋味,在我最困难的那10年里,对于孩子上学有困难的家长,我尽管没钱帮他,为他们想想办法还是乐意的。
我家老二老三是同一年上大学的,那一年,上面分了两个扶贫指标到我乡,乡里领导和县民政局领导很关心,答应给我家一个,并且确定了日子拿通知书去领钱,记得当时好像是给2000元,可是到了领钱的头天,儿子的录取通知书还没收到,我只好告诉乡里另外安排人选,后来得知,县里安排了一个家庭和我家一样,当年也有两个孩子上大学的,去县里接受了捐款,真不知道世上有这么的巧合,那个代替我儿子去接受捐助的大学生成了我的儿媳妇,前不久儿媳妇回家的时候亲自告诉我当年她上学前接替我儿子去县里接受捐助的故事。
有关开学的回忆对我来说实在太多,每年这个日子,都会不知不觉地回想起来。总想起那个时期许许多多关心支持我的亲友和领导。(2014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