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系列之一
(2013-07-23 22:52:43)
标签:
安徽太湖乡村记忆文人心声新浪专帖赵国勤 |
《突围》系列之一
一个作家不写文章,或者写不出文章的那种自我感觉是不好受的,比起一个六月天不洗澡不换衣服的男人,更不正常。任何人的行为都是有其理由的,深一点说,都是受一定的文化和生活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为自己一切行为寻找理由,是普通人常常使用的招数。
我与文字打交道可以说是从1983年在乡村小学代课开始,随后开始写广播稿做通讯员,到后来创办新闻摄影组,创办乡文化站,距今都是20多年前的历史了。从1987年开始职业性传媒历练到1992年4月开始专职文化职业,一直干到现在,终于取得了30年前就美梦以求的省作家协会会员证书,终于取得了26年前就孜孜以求的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证书。现在会想起几十年来追求写作和摄影的心路历程,追求的过程是艰辛的快乐的也是有意义的,首先是自己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再就是利用这些技能做了不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再再就是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体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可是,自从拿到了两个省级文艺类专业协会会员证书之时以及之后,原来一直以为会有的那种荣誉感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印证了当代时髦的新词;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文化日渐成为世俗的遮掩板文学艺术成为圈外人博取虚名的平台的当下,我真没想到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是如此的艰难。
当局会不择手段榨取文化人的价值,那些有地位有待遇的官员和职员打着文化的旗号牟取名利,职业文化工作者的生存空间本来就十分狭窄,经这些人这么久的折腾,本人早就心力交瘁,加上其他的客观原因,产生了悲观与失望的情绪。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让自己不得不失望的是文坛上志同道合者少之又少,文风每况日下,好的作品没有经济实力很难及时推出,文字垃圾充斥文坛,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文艺工作者,面对这些新变化,只能眼睁睁看着,再者就是干脆什么都不要做。
任何人都不是在真空里生活,何尝是当代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基层文化人,上有老下有小,夹在中间出于对上对下做贡献的年龄,一家老小的幸福和平安与自己日益恶化的生存处境随时发生矛盾冲突,到底怎么做一个男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在我的50岁前后思考的特别多。
我知道怎么做,但总有些不甘心,我一直在思索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