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015 亲近乡村

标签:
安庆太湖戏文好摄赵国勤工作室乡村记忆杂谈 |
分类: 如烟往事 |
往日,乡村的显著标志是劳动的人多,耕牛很常见,乡村的田埂路,羊肠小道,乃至崎岖的山路,也四通八达,尽管没有电视,没有车子,人照样生活的快乐,肩挑手提的日子我也过过,苦是苦,但思想上没有自卑,乡村的炊烟,在早晨,在大屋场,远远的望着,是那么的亲切,是那么的让人难以忘怀。
乡村的田地被人视为命根子。乡村那个时候是一个社会,各种人都有,不像现在,除了不能走不能动的老人和孩子。乡村是什么,很难给它定义。
我明明知道已经找不回来那个本来意义上的乡村,但我还是在一个周末,踏上了追寻之路。
我在那些真正的乡村人眼里,不是乡村人,身上失去了泥巴的味道,手上找不到老茧,也不是像过去背着包带着干粮上路,而是像是休闲的人,到乡村观看景致罢了。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一个古村的全景,我在一个村的领导的协助下,攀登到一个制高点。2005年我去过一次,那次我的同伴带了砍柴刀,那时候还能找到上山的小路,这次,我们是空手上山,那条小路早就被长得一人多高的灌木所掩盖,为了去哪个地点,我的衣服和手都被山上的灌木丛挂伤,不幸的是,我的拍摄位置是侧逆光,尽管上山吃苦,可是无法摘取理想的果实。
那是这天午饭后的事情,上午,我一个人在这个村子里转悠,仅仅认识一个年近80的老人,这是我的一个朋友的母亲,也见到了几个老人和几个小孩,满沧桑的老人,见到我这个陌生人表情漠然,我也无法让她们感到近亲,更无法知道他们内心真实的东西,真的很遗憾。往日山村里的歌声笑声不见了,骂声哭声也早就消失了,乡村,一旦群体走散,乡村的零落也就自然而然的了。
乡村的公路通了,乡村的房子由土房子大都变成了楼房,乡村似乎富裕了,乡村人的精神空间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愿我的乡村走访,能唤醒少数人的记忆。
文联副主席:我国每天消失近百个传统村落|冯骥才|自然村_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