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国勤
赵国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828
  • 关注人气:3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该生疏

(2010-11-30 23:30:22)
标签:

安徽太湖

赵国勤工作室

写作

生疏

杂谈

分类: 所思所想

古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想起今天一天的做事,深感古人言之甚切!

有两篇稿子,造就该完成,但一直无从下笔,不是没有采访,也不是没内容可写,而是怎么写,一直困惑着我。

已经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就不是老赵的做派了,前天就决定昨天写,可昨天网络短线6个多小时,就决定今天做,上午,忙了整整一个上午,完成了1篇,下午准备继续,可中午花了1个多小时出去陪人吃了个中饭,时间也不长,不到90分钟,自己决定中午出去,也是因为即将动笔的另一篇稿子还没有满意的思路,回来后,继续思考,电脑前想不出所以然,就干脆出门,在窗外的阳光下,躺在躺椅上慢慢想思路,可是,从中饭后到晚饭后,还是一无所获,自己感到震惊,一篇并不复杂的人物通讯,如今的我,动笔竟如此之难,我怎么了?

想起十几年前,为了一篇3000多字的通讯,我在书房里构思了整整一个上午,因为那时占有的材料太多,如何取舍,所写的内容很重要,是一个非发不可的稿子,那时一个上午思考好了之后,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写稿,而且很快就被《安徽青年报》头版头条全文刊发出来,而今,并不是很重要的题材,也不需要很复杂的表述,为什么做起来这么的难?难道我真的与我喜爱的新闻事业无缘了?

过去,每当写通讯,总想起当年费修竹前辈对我的指导,我的散文写作基本功也是建立在当年写通讯的基础上的,在80年代,我写通讯很不会表现主题,不会剪裁采访得来的材料,费老师曾狠狠地批评过我,那一次的批评让我赫然顿悟,加上费老师把我的文章改写后在《安徽日报》发表出来,我对照原文,才明白费老师写作的高明之处,说穿了,就是真实而感人,生动而具体,但把新闻写到这个水平,真的很不容易,后来,我慢慢的就上路了,带着费老师的教诲,走进90年代和新世纪,如今,写新闻已经有了25年历史了,可到了这样成熟的年龄,两篇不复杂的通讯,竟让我无从下笔,岂不是笑话吗?

仔细一想,还是近几年写新闻浮在面上太多,沉在会议里太久,不动脑子的新闻写的太多了,到了真正需要认真写点想写的通讯之类,就感到很生疏了,捉不到题材的灵魂,把不住通讯应该把握的脉,自己又不想忽悠应该认真写作的题材,于是乎,就成了拖皮专业户了。

到了晚上9点多,才有了些第二篇稿子的思路,我一气呵成,终于写好了,通过一天的折磨终于超越眼前的生疏。

我该做些调整了,不能再浮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