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搏客赵国勤杂思录反思自己杂谈 |
分类: 所思所想 |
问
人心真像电脑的处理器,转起来也是挺累的。
很多的时候,左邻右舍都说我很快活,家里的田头地角很少见到我劳动的身影,社会上的一些人也这么说。过去每当听到这样的话的时候心里觉得特别委屈,后来类似的话听多了,在回想这些话的时候,还觉得蛮有意思。
人家能当面对我说这些话,说明对我关注和友好,尽管说的不准确,无非我们相互了解的还不多。我听了感到难受的时候,说明我还很在乎别人说我。当我不再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对与错的时候,而且能从这些话中吸取营养能正确地判断其对错能做有益的思考的时候,我能感到自己在进步。在繁忙之余,想想这些,心里能感到坦然,轻松,快活。这都是我处于消闲的时候心里活动的常态,但人不可能长期处于消闲的时空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一种紧张繁忙状态中,快活不快活,全靠自己把握,能不能常常扪心自问,只有自己知道。
问心,是做人、修炼一项重要功课,需要长期坚持,也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是把人心自由地放飞和安全地找回的一个驱动程序。
人心在自问的过程中变大,变得能逐渐包容很多的东西。自问又因为阅读和生活的历练而得以延续。
人都会经历从盲目阅读到选择性阅读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随着个人的悟性而定,在阅读的过程中知晓世界之大,懂得人生之不易,感知做人的责任,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宿。
当自己的目标确定后,个人发展的过程又转变成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认识真善美和假恶丑,认识自身的不足,当简单的理论基础确立后,人的思考就进入了实质阶段,思考的反复,循环,渐进,又反作用于自身,使自己的心灵时而放飞,时而返程,使人生的经验,做人的技巧,创业的感受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提炼。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什么是人之上,何为人之下,都能在吃苦的阅历中慢慢品出味道,在累得筋疲力尽之后,然后学会快刀斩乱麻,把心紧紧贴近做人与履责,亦能彰显出问心的奇妙功效。
我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养成了问心的习惯,每天晚上上床睡觉后,我习惯回想一下这一天经历的一切,追问一下这一天到底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到底有了什么收获,有没有做伤害别人的事,如果做了伤害别人的事,必须找到具体原因和解救的办法。问问自己到底学到了一点东西没有,有没有进步,问自己遇到开心的事是不是就得意忘形了,遇到难过的事是不是垂头丧气了,把当天经历的用很少的时间扫描一遍,做一下梳理之后往往觉得这一天过得有意思,这时候,人也累了,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阅读是我一天中花费的时间最多的事,下班后回到家里,整个晚上都在浏览网站博客论坛和图书,每当打开一个页面,个人的兴趣与收获是不一样的,我对自己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文章都要认真反思一下,问问我对有些东西不感兴趣是什么原因,问问感兴趣的东西的趣味点何在,给我有什么启迪,对一个引起我注意的作品,我是不是用一种正常的心态去面对,对一种作品的评价有没有掺杂个人私有感情因素,个人的感情是不是站得住脚,别人作品最显著的优点在什么地方,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在比较中能不能及时找出来,该怎么补缺补差,这都是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思维,养成习惯之后,对垃圾性的文字就有了免疫力,就能把自己的心从不适当的时空撤离,回归到该去的地方。阅读的过程不仅是感受别人良知的过程,也是培护自己良知的最佳时机。
人的机遇和命运是不一样的,由于这些不同点的存在,人的作为的发挥程度也难一致,人的付出与回报也有千差万别之分,千百年来,世俗把人分高、中、下多种层次,这不是短时间内能消除这种观念的,处于劣势中的我,不见得每时每刻都是劣势,也有很多开心的时候,也有不少机遇和缘分,也有所作为,每当自己高兴的时候,就会自问是不是真正值得高兴,如果真的值得,就及时转化成自己战胜困难的力量,始终对自己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正确认识目前不可忽视的困难,尽量让自己的心时常挑战困难,不畏惧困难,把阅读,历练所积累的底蕴发挥到自己的为人处事生活工作中,把握纳福与造福、知恩与报恩的机会,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正确理解和把握尊卑和贵贱的认识和评判,守护好自己那颗朴实善良智慧之心,笑看花开花落,走遍春夏秋冬。
记得歌德说过:人,只要心不离开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
为了心不离开我自己,经常问问自己的心在何处,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对心的放飞和守护奥妙无穷,品味其中的奥妙,并非智者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