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搏客寻找自己杂谈 |
分类: 生活感悟 |
说话与听话
人世间,说话与听话,是一种永久的存在。
但是,怎样达到说话者与听话者的默契,一直是一些致力于人生探索的人思考的课题。
我从小就喜欢说话,有事无事都喜欢呱里呱拉,但由于年少无知,往往因说错话而吃了不少亏挨了不少打。故而到了中年以后,除非在自己朋友圈子里随心说话之外,大多场合都是以听话为主,在尝到听话的乐趣之后,也对说话和听话的问题有了一些兴趣,对说话者和听话者开始留意,坚持多年后,自己的说话和听话能力也得到了一些提高。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也不知别人说的话是真是假,不但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把道听途说的东西讲给同学听,让同学回家讲给家长听,惹出矛盾的事件发生了多次,人家找上门向我奶奶告状,奶奶把我打得鼻青脸肿,我才知道最不能乱说的是关于男女之间的传闻。
少年时代因为说话吃亏挨过很多次棒打,加之家里加强了对我的管教,我慢慢改掉了嘴尖毛长的坏毛病。多嘴多舌毛病的改变为我后来的人生赢来了很多的缘分。
多嘴多舌的毛病虽然改变了,但说真话,讲直话的习惯一直保留着,这又让我走过了将近20年弯弯曲曲的路。
不知道从那一天起,我说话纯粹是为了一种生存本能和发展自己的需要。我深深地感受到听话对于我比说话更重要。
人生中很多的麻烦、苦恼都是因为说话引起的。故而很多人感到活得很累,我总喜欢注意一些常说活得很累的人,看看他们为什么累,了解他们累到了一种什么程度。除了与自己做一些比较之外,总希望寻找到自己想了解到的东西。这些感到很累的人除了是因为能力,环境,机遇,运气的确很差的原因之外,不少的人都是因为人际关系上的口角之争引发的。可是,事情往往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打老子劝别人行善的人太多,从深层次去考虑怎么轻松地活着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古言道;手稳口稳,到处好安身。
圣人也说过:平生最爱鱼无舌,游遍江湖少是非。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说话与听话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活动给了人们参与的机会,广播、电视、网络、图书、报刊、资料为我们提供了说话和听话的机会,会议、各种经济和文化活动,为各种人搭建了便利的交流平台,也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学习别人,展示自己,成了一些精英的必然选择,一些著名的主持人、明星、专栏作家也就应运而生。
不甘寂寞的人也走进了各个说话的时空,去说自己想说的话。
说话的人多了,听话的队伍也开始躁动起来,说话与听话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新的矛盾。
空话、废话、大话、伤害人的话、脏话、假话出现在各种说话的场合和说话的载体上,不但使语言的公信度和魅力大打折扣,也使很多人不仅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反而使他们因此失去了已经拥有的人力资源。
说话与听话能力的强弱关乎这个年代个人的效益,在教育子女,奉养老人,联系业务,处理问题,与人交流等等问题上,说话与听话的好坏直接影响效果,著书立说、演讲等更能体现这两方面的才能。我在长期的听话过程中慢慢发现,听话者的能力和素养往往比滔滔不绝者强。
既然说话的市场很乱,一些会说话的人干脆不说话,一旦会说话的人停止了说话,那些喜欢听话的人也就懒得去听话,因而,谁去在乎那些冠冕堂皇的说话者内心的苦涩、无奈、无聊、空虚呢。
说话不仅需要充足的中气,也需要占用一定的资源,听话者更需要付出时间和脑力上的代价。说话与听话是双向选择的事,为了保护身体、节约资源,为了和谐,最好不要让人骂你站着说话不腰痛,更不要把自己大好的时光消耗在没完没了的说假话听废话的事务中。
我已经感到说自己想说的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听自己想听的话更需要缘分。
说话与听话,原来这么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