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随笔乡村话题 |
分类: 所思所想 |
乡间的小路
最近,家门口的村公路因为施工禁止车辆通行,我的老车子只好放在路途中,上下班必须走一段小路。当我每天踏上这段多年没有走过的小路上的时候,总有很多与小路割舍不了联系的回忆,总有一些坐在车子上无法感受到的感受。特别是想到了过去那么熟悉而今已经疏远了的乡间小路,总有一种铭心刻骨的情结。它毕竟是农村人祖祖辈辈走过的路,现在还有很多人仍然在乡村小路上行走着。
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不见了当年热热闹闹的人气,路面坑坑洼洼,路边杂草丛生,崩缺随处可见,走起来要特别小心,稍有不慎就会摔跤或者更有可能被路边的芭茅或者刺类割伤皮肤。小河中的石坝被水冲走了后,再也没有人恢复它,只得从很远的地方绕过去,行走在现在的小路上,除了感受到乡村小路路况已经无人问津的无奈之外,更有一种麻木不仁者自省后的苦涩感。
在过去贫困的年代,很多人把修桥补路当作积德行善的自觉行动,我的父亲和叔叔过去经常雨后出去修补被水冲毁的路段,从我家到最远的责任田之间有3里多远,每年父亲都要在插田和收割季节邀大家一道去把路修修。但修路的人越来越少,人为毁坏人行路的人实在太多,很多的小路分布在乡村的田头地角,千百年来,祖上就把路上的水沟,排水缺口安排得合情合理,近些年来,很多人为了不让路上的水排放到自家地田里,把历史上已有的排水缺口堵死,一条条便于行走的乡村小路渐渐的变成了排水沟,每到山洪暴发,乡村小路到处是洪水咆哮,水深过膝盖,无法通行,在公路网还没有普及乡村的时候,还有一些村组干部关心人行路的兴衰,而今,各村的公路基本通路,乡村干部和年轻人都是以摩托车代步,再也没有人去关心乡村没有车子的人的行走难。没有代步工具的人在农村依然占大多数,不过是这类人群因为年龄、经济实力、与土地无法脱离等原因,还要行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他们每天都要行走在这样很差的路上,不远处公路上各式各样的车辆穿梭来往似乎与他们无关,坐在车子上的人谁也没有想过还有很多人靠步行行走在很劣质的乡村小路上,包括我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因为近期无法骑车,我也一样忘记关注这些的。
行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想起了最近发生在山西的黑砖窑事件,看到关于那里县乡政权漠视农民工生命的报道,我所见到的类似的县乡头目的影子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老百姓衣食住行很少见到县乡政权头目的主动关注,这些机构的头头脑脑除了忙于自己升官发财之外,不但对老百姓毫无感情,就是对自己下属都是那么的冷酷无情,出门坐小车,进门开空调,吃喝嫖赌全报销,普通老百姓找不到这些人,就是在同级单位工作的办事员也无法知晓这些领导干部的行踪,乡村小路无法行走这类小事早就拿不上县乡政权领导的桌面上去,这些人正在飞黄腾达的人生盛年期,他们不会想到返璞归真是人类的归宿,更不会想到自己退休了还是一个老百姓,他们在职期间肆意的挥喝、张扬、享受、麻木已经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变得理所当然。坚守乡村文化岗位还有没有价值?我行走在小路上,倍加迷茫。
多少人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从不同的小路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城市,有的又回来领导乡村百姓,更多的人一去不复返了。离开乡村的人是否会想到你那个城市数百年前也许是一个乡村路口,是否会想到也许你所走出的那个村口数百年后会使变成城市,时间近的比如深圳,历史远的比如包头市。在山西黑砖窑事件的热议声中,我想到了当年走西口的山西人,设想他们奠基包头市城市的辛酸历程。
还有很多的人需要在乡间小路上行走,他们这一生无法走出去,我就是其中之一。也会有更多的人的下一辈也许还要留在乡村,继续走乡村的小路,因为谁也无法把山区变成平原,谁也没有实力把田地全部抛荒,只要乡村农舍还炊烟袅袅,乡村的小路就还要承载更多更大的责任,除了乡村人的衣食住行之外,还有乡村普通百姓的那份自尊、心理诉求、人文关怀会不会像乡村小路那样被人遗忘呢?
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我想到了这些…
(安徽省太湖县汤泉乡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