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脚文化站长的苦与乐

(2007-06-01 18:15:46)
标签:

人物

赵国勤

分类: 随笔杂谈
 

赤脚文化站长的苦与乐

(太湖县党员电教专题片解说词)

赵国勤/文

从岳西的司空山到太湖的二祖山之间,蜿蜒流淌着一条大沙河,这条大河承载着沿途两岸树木和泥土的恩泽,流向长河,奔向长江,汇入大海。

这条大沙河始于何年,谁也说不清。但谁都知道,它就像中国的文化一样源远流长。

平坦的河床,平缓的河水。 那沿河两岸无数的村落,历经千百年演变,演化成了一个个文明的村镇。百里镇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百年古镇里,有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把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当地的群文事业,从20岁开始,至今53岁了,还辛勤工作在不脱产的文化站长岗位上,守着每月250元的工作,干着一般人不愿干的工作,他就是太湖县百里文化站站长王浩。

(推出片名……赤脚文化站长的苦与乐

 

在百里镇街道后面,有一个农家院落,这就是王浩的家,也是百里镇文化站的办公地点。

今年53岁的王浩,在这个农家土屋里长大。

他的阅历很简单,1975年开始到公社电影队放电影,1994年进入百里乡文化站工作。放了一生的电影,与农村群众文化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的群文工作的苦与乐只有他一个人能深刻体味到。

在农村文化工作普遍滑坡的阶段里,他走上了文化站长的岗位。从1994年开始,他克服了没有办公场地,没有办公经费,没有工资保障的困难,腾出住房做文化站的办公场地,通过放映电影为文化站筹集经费,定期编写宣传栏,支持镇里的中心工作,开展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普查,抢救和保护《曲子戏》等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管理街道文化市场,组织开展节庆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他的敬业,使百里镇的干群养成了喜欢看电影的文化传统。他个人也因为工作出色多次受到市县宣传文化部门的表彰。

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时的百里公社党委安排他回村担任民兵营长。1975年,公社党委又推荐和安排他担任专职电影放映员。在那个时候,电影放映员是一个很吃香的工作,很多回乡知青都向往这份工作。王浩不是把放电影作为高升的跳板,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放映工作中,走村串户放电影一放就是33年。在电影最辉煌的阶段是1975——199015年,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政府重视,群众欢迎。这个阶段又是他人生最年轻精力最旺盛的时期,照常理他应该赚了第一桶金,应该有了原始积累。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发财,相反还把自己的一只眼睛赔上了。

那是1985年中秋节的晚上,百里开展电影夜市活动,一夜放映5部电影,两部电影机轮换放映。但是有一部电影机灯光出了毛病,王浩抢修了两个多小时才弄好,第二天发现眼睛痛,他匆忙地买了16粒四环素,哪知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眼睛疼痛日益加剧,不能见光。他辗转到岳西,湖北等地治疗,但眼睛的视力还是没有恢复,落下了一个终身残疾。

1994年被聘用到文化站工作岗位时,乡电影队已经名存实亡,文化站也是一个空架子,只有一枚公章,每年只有500元的补助,个别乡镇领导不理解文化站的困难, 王浩记得第一次领工资的情景:他工作半年领了250元的工资,当时一个领导还这么教训他,说什么这250元工资不是给王浩享福用的,当时乡镇的领导干部每月差不多能拿250元,王浩工作6个月才能领到250元,不仅得不到同情,相反还受到伤害,王浩没有去计较这些,而是继续发挥放电影的专长,开展文化服务活动,为文化站筹集经费。

当时全县的农村电影放映队都解散了,除了县电影公司偶尔下乡外,只有王浩还在坚持放映,王浩最大的困难是电影片子更换难。他只好到邻近的湖北蕲春换片子回来放映。

1995年腊月二十四,农村过小年,他为了准备春节期间的电影片,来到了湖北蕲春电影公司,打算一次换4部片子。但电影公司里只有2部片子,另两部片子在大同文化站,需要自己去拿。王浩带着已经到手的两部片子来到了大同文化站,当他把这里的电影片拿到手,发现自己刚刚放在文化站门口的两部片子被人拿走了,王浩急得几乎要哭起来。当时已经是下午5点,大同文化站站长告诉王浩,他之前有一个人曾来拿片子没有给他,王浩进门时正好那个人出门,这个人拿走王浩的片子的可能性较大,王浩按照这个文化站长的提供的地址,翻山越岭30多里去了这个人家,得知这个人晚上在文化站附近村里放电影,他在那个人的儿子的帮助下又返回大同镇,晚上9点多才见到那个人的面,发现自己的片子这个人正在放映,他忍着性子,和这个人交涉,他又渴又饿,又累又急,直到晚上11点才把片子拿到手,回到大同文化站已经晚上12点了,这个好心的站长给了王浩一间房子让他过夜,他在那里坐了整整一夜,他在那个晚上曾经发过誓,来生做人出世决不放电影,农村的家家户户忙于接祖宗过小年的夜上,王浩还在外省的一个文化站的空屋里挨冻受饿。

苦难并没有嫌弃王浩,似乎在继续青睐他。

200661,王浩安排在家编写宣传栏。由于家里房子腾出来做文化站,不少的东西只得放在木楼上,王浩上楼拿白纸,下楼时,木梯滑倒,王浩从木楼上摔下不省人事,被送到当地医院住院1个多月,花去2000多元,头痛还是愈来愈烈,再送到县人民医院被确诊为颅内积血,急需手术。当时孩子刚刚高考结束,有把握考上上大学,家里一贫如洗,是兄弟和各位亲戚筹钱把他送到医院的,手术前,王浩立下遗嘱,要求哥哥和几个外甥一定要帮助儿子上大学,在场的亲友都答应了。好在手术相当成功,手术后第六天,在病床上看到了儿子的大学通知书,虽然担心儿子的学费,内心更多的还是喜悦,庆幸自己脱险了,儿子考取大学了,终于实现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王浩还在文化站站长的岗位上勤勉地工作,工资待遇由过去的每年500元提高到每月250元。虽然工资低得可怜,老来又无保障,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工作在文化站长这个清苦的岗位上,很多人对他这么苦苦坚守文化站不理解,问他到底图着什么?他说:“我始终记得入党时面对党旗说过的话,对党忠诚,积极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陪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