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杂谈 |
清明节随想
文/赵国勤
清明节还没有到,祭祖的人流、车辆已经在乡下公路上出现,还要不少姓氏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祭祖活动,准备在清明节这天很好的“热闹”一下。
每到清明节这天,总能看到很多车队在乡村的公路上穿行,浩浩荡荡的。一般的姓氏总会在这天聚会在一起,一些大的姓氏动则数千人,集体上祖坟山祭祖,各姓氏不论人多人少,都要展示出自己姓氏的实力,姓氏大旗和姓氏标志都能从路过的车队展示出来。每年,各姓氏都是靠各家各户收钱来开展清明节祭祖活动,各姓氏每次活动到底用去了多少钱,只有上前的头头们知道,祭祖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谁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开展这样的活动能够顺利地集资到位呢?每一个姓氏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为自己的姓氏在清明节这天能展示出威风和实力而踊跃集资和参与,谁也不愿意丢这个面子。
不难看出,清明群体祭祖很大成分上是为了姓氏的面子。
我偶尔参加过本姓的祭祖活动,但我没有交钱,我是去做看客的。去看看热闹,去见见熟人,去听听那些老先生祭祖的时候那优美的唱腔。除了一些年老的人之外,很少看到大众在这样严肃场合里应该具备的虔诚。对于祭祖过程中出现的嘻嘻哈哈,毫无禁忌,老年人无可奈何,作为观众,不得不思考这种活动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我对姓氏祭祖或者修谱之类向来不太热心,不是我对祖先不恭敬,而是对一些姓氏的能人们利用大众的怀念祖先的心理而从事敛财活动不太满意。因为个人职业关系,家族搞什么大型活动,为首者总喜欢听听我的意见。我从不讳言自己的真实想法,总是喜欢询问开展这类活动有何意义?计划达到什么目的?为首者的回答总难尽如人意。我们私下也讨论过姓氏光宗耀祖的事,也质疑过集资做清明、修谱、扩大祖坟规模这类活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总会想到我们这代人这么做是否与祖先的意愿相左。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介绍安庆市及八县的人口的70%基本是从江西鄱阳湖迁移来的移民后裔,都是在5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逃避战火来到了现在的安庆及八县,据一些家谱记载:当时迁徙过来的都是由一些具有亲戚关系的组成的一个个小群体,来到新的地方生活。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各个姓氏人口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这是当年的祖先们无法想象的。但他们当年逃难的艰辛、他们为了子孙的生存和发展呕心沥血的记载似乎很难引起祭祖发起人的注意,祭祖,我们到底是想祭奠祖先的什么呢?
不知道是谁把传统的祭祖演变成一种姓氏群众文化活动,把集资祭奠祖先演变成一种为少数人敛财的手段的,所幸这个年代没有人敢强制族人集资,好在法律保障公民的权利,否则,不知该要发生多少不必要的纠纷。
清明祭祖,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祭祖来传承祖辈的优良传统,激发后人奋发有为,加强内部团结,建设美好的家园。可是,一旦祭祖活动成为了一个幌子,成为了少数人敛财的机会,成为了一个娱乐活动,这样的群体活动倒不如不搞,更没有必要为此集资,唯有在清明时节自觉想起自己的祖辈怀念祖辈的当代人,他们的祭奠行为才是真正的祭祖。他们的自觉祭奠祖先的行为,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倡导的。(字数:1222)
(太湖县汤泉乡文化站赵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