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所思所想 |
草根博客的网络体验
★赵国勤
我接触网络已有将近两年的时间了,做博客已经一年了,要问我现在达到了什么水平,真是好笑得很,我告诉你了,你会笑话我么?实事求是地说,我还是属于菜鸟档次,虽然网络水准不高,不能说我没有用功、不能说我没有投入、更不能说我贪玩。在将近两年年的时间里,我已经创建了4个博客,当上了两个网站的版主,还在一个网站上做了专栏作者。我还是说一说我的网络经历吧:
许多人都尝过赶鸭子上架的滋味,我上网是完完全全的赶鸭子上架,我在一个贫困县的山区乡文化站工作,虽然这里现在已经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范畴内,可毕竟底子破、条件差,交通、通信条件也是在近十年才改善,但互联网依然是乡下的新鲜事,我在这样一个山区乡文化站工作了将近20年、长期从事新闻摄影、新闻写作,也可算得上当地县和乡里的老新闻、老文化了。可是,越来越快的工作生活节奏,我感到向省、市、县三级党报发稿的速度该提速了,我在这种情况下于05年初买了电脑、第一个在我所生活的乡镇里上起网来了。
电脑、网络、还有我,相互都很陌生、当时又没有宽带,全靠电话线上网,我把我的上网的目的和作用界定在网上邮局、网络资料库、互联互动的平台三个主要方面,这是源于我平时通过报纸对网络的感性了解、应用起来可不是那么方便了。
我的邮箱是我的弟弟帮我注册的,在网易163,他过年后就到大学去了,我上网老是找不到我的信箱,我只好自己看书,自己建一个126的信箱,我当时连首页都不知道,反正是每天安排半天时间在家自学,第一个月下来,上网费就花去了170余元,我什么目的都没有达到,只上了新华网、人民网等几个大网站,学会了设置首页,学会了开启信箱,但什么下载、发照片、上QQ都弄不会,因为我还要学打字、做文档,建文件夹等这些必不可少的事。
第一次使用信箱很狼狈,我将稿件不知道如何贴到信箱里,每次都只弄进了一个标题,发了10余次,到对方信箱里什么都没有,对方回复说什么都看不到,我在一个下雨天里弄了一整天都搞不会,到了晚上10点,我只好打电话给县里的朋友、朋友都睡觉了,接到我的求助电话后,叫我打开电脑的文档,怎么把所要发的文件点黑,再点击复制、再到信箱里的发稿区粘贴,忙了10余分钟才开窍。正好当时省文化厅厅长来我县视察的新闻要发稿,我终于将自己第一次在电脑上所写的新闻稿,第一次通过电子信箱发到了报社,实现了通过网络在报纸上发稿的梦想,我从事新闻摄影与写作20年来,在发表稿件上也只兴奋了几次,第一次是1987年元月在《安庆报》发表第一篇新闻摄影作品的时候,我兴奋得流泪了,因为我是自学的,忙了半年有了结果,另一次是1992年我在〈安徽日报〉发表第一篇散文也激动过,再就是这一次,虽然吃了不少苦,可它毕竟是与互联网接上了轨。
直到06年元月初才上宽带,每月210小时,月租60元,上网时间宽裕多了,我才有机会利用上网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在太阳冰的帮助下,我在太湖家园里做了一个名为“1869”博客, 2月4日才注册,这个博客快满一岁生日了,点击量已有18000人次。我一边精心地维护它,力争把它建成我与互联网网友们相识、相知、相助的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我又在人民网强国博客网站做了一个“天涯浪子”博客,在人民网天津视窗的强国博客网站建起了“文化汤泉”博客。目前这两个博客的人气也不错,天涯浪子博客访问量有5700多次,文化汤泉博客的点击量也有11700余次,06年9月,我看到我的很多文友都在新浪网作博客,我就把那里已经注册了的博客管理起来了,正式做起了实名博客,“赵国勤的博客”在新浪正式诞生了,到目前为止,让我真正对博客有了自己的思考是在新浪网作博客之后。
我一边写博客,一边关注各个博客网站。我发现博客的普及程度已经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从资深的网民到刚刚进入互联网的新手,从大中城市到小县城、到乡镇,一股博客之风席卷互联网,很多门户网站、商业网站、博客网人气大增,博客队伍由过去的有写作习惯的网友,延伸到了有一定文化的网友,老中青,大名人小名人普通人,都涌进了博客的队伍,特别是人民网博客的开通,为博客的发展提供了政府行为的支持和政策性的导向。五花八门的博客,异彩纷呈的专题,高低不同的旋律,千奇百怪的面孔,把博客这支互联网上的文化新军引向了政府关注世人刮目相看的类似高潮的舞台剧情视点地位,加上大腕名人的不甘寂寞,赶来抢占草根文化的地盘,使得博客一直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使得原本冷静的博客被弄得沸沸扬扬。
一度敏思博客网的关闭让很多博友忧心,被关闭的博客们的精神居所将落脚何方?那东奔西走寻找落脚之处的行动让正在写博的博友们惶恐,假若那一天我自己所在的博客网被关闭了,那将怎么办?我决定做4个博客的原因之一就是防止万一主博客关闭了也有备份博客。我在人民网天津的强国博客网站里的两个博友都是敏思博客关闭后进来的,都有很强的实力。那寻找第二精神故乡之旅是痛苦而又无奈的。
我感到博客已经成为了网民自己的精神需要,也日渐成为了网友们互联互动的需要,记得有人说过:博客是网络人的高级聊天室。此话不假,这种既为自己书写心情提供免费空间也为他人了解自己提供平台的博客网站和博客本身,是互联网强劲人气的核心所在。
博客已经由过去的私人空间变成了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平台,自从余秋雨等名人的加入和很多报刊约稿人把报刊加盟博客后,这种文化特征日趋明显,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起码能为广大的博友提供文明道德和文章质量上的比较,还有一点值得庆贺的是,因为是在互联网上,一些好动的博友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对名人公开叫板,给名人一种良知上的刺激,以至于有少数名人博客急急忙忙的关闭回复功能,可名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是因为名人博客有了回复功能博友们才上去给其增添人气,到了那一天名人的回复功能都自行关闭了,名人博客的风光也许难得有现在这么个样子了,这也许是一种不准确的估计。
从互联网的情况看,博客队伍的大多数成员都来自各个论坛的注册会员,核心成员一般是各个论坛的发主题帖的会员和版主们,不少大论坛的系统都有自动转换成博客文章的功能,这样的博客比起专业博客网站来说,对转换成博客的网友来说,不会感到很重要,因为网友还是通过论坛来阅读文章,主要的联系方式还在论坛上,只不过为会员们提供了文章集中的功能,像这种兼容性的博客群体,是近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形式。但这种博客因为是依附在论坛上的,一般不会关闭,即使关闭了也不会有多大的震动。
博客的存在和发展与国家和时代的发展紧紧相连,尤其是与民主法制的建设,道德水平文明程度,国家的安全,生活文化生活的需要紧密相连,就像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别一样,博客所展示出来的主流文化是积极的向上的,文明的活跃的,既不超前也不落后的,那博客生存的政策空间相对就比较大。
我在新浪网做博客4个月来,发现这里的写手特别的多,很多是媒体的专业和业余写手,也有很多的名人,作为草根博客,在短期内点击量要想超过10万是很不容易的,博客也有市场,但这个市场是建立在才气人缘和运气的基础上的,但也有靠写身写性来提高人气,从整体上看,这个比例不是很大,大多是草根博客,很多是为名人博客捧场的,博客市场的规律越来越趋向于现实规律,各种各样的地域和门类圈子把兴趣和爱好相同的人联系在一起。我的新浪博客4个月来点击量已经达到11200余次,在这里与很多素不相识的文友成了好朋友,我的写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被报刊采用的散文也比往年提高了好几倍,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感谢互联网给我带来了这么好的机遇和条件,使我在劳动之余,使我在偏远的农村不感到寂寞和无聊,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是科技的发达,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的神话。
(安徽省太湖县汤泉乡文化站
---刊载于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刊0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