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的话题

(2006-09-15 16:47:04)
分类: 所思所想

乡村的话题

任何领域都有自己的话题,乡村也一样,乡村的话题不仅有阶段性,也有时代性。

记得我刚走出校门回到农村的时候,正是80年代的前期,当时正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社会生产力刚刚激活,农村的经济还不活跃,农村山区唯一能挣钱的行当是砍树卖,大集体留下来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城里人添置家具对树木的需求量很大,畈区老百姓建房也需要树木,县城的木材市场活跃起来了,山里人靠驮树到县城去卖来活跃家庭经济,来实现原始积累。虽然当时交通条件差,经济收入少,可每天到县城卖树的人络绎不绝,从20岁到50岁之间的劳力都干过这事。一般是由一些没树木的地方的人到有树木的深山区去把树木买回来,再贩运到县城。这样连续几年买卖树木成了乡村经济的亮点。乡村的话题也就围绕树木而展开,谁卖树发了财,谁一天忙了多少钱,动态性的消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密度不亚于现在互联网上新闻的传播。随着树木越来越少,一些胆大的青年人开始到附近县的山区偷伐树木,农村田头地角的杉木也日渐减少,偷树又成了一个时期乡村的话题,在一定范围内,那个地方有树木,都成了偷树和防偷树者的话题,几个人一起只要坐下,就聊起了树木,什么地方有一棵什么样的杉树,能卖多少钱,说的头头是道。我当时在一个深山区的一个单小教书,每天都与附近的年轻人打交道,与他们见面后,就只听到他们谈论树木生意。围绕树木,后来人们开始动脑筋了,不再去卖树,而是买树回家请木工加工成木器家具再出卖,一段时间木工走俏,带徒弟做木工成了乡下的时尚,当时猪肉还是九角八分钱一斤的情况下,靠带徒弟做木工的大师傅已经几十元一天,成了乡村的话题,那家孩子学徒聪明,那个师傅会带徒弟,那个木工手艺好等话题引起乡村的热议。

到了90年代中期,打工浪潮开始兴起,打工成了乡村的话题,考大学,建楼房开始发展,乡村的话题也有过去的单一性变得复杂和多元化了。加上外出务工者把外地文化传递回家,一些超越传统的事情陆续出现,乡村话题开始了细化,增加了变数,话语权开始了移位。

进入新世纪以后,乡村的话题出现了更大的变化,似乎变得与自己的联系越来越远,围绕电视说话的人越来越多,要不就是一些事关赌博、腐败、迷信之类东西,只要是能出去的都出去挣钱去了,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孩子。除了每年中考高考成为统一的乡村话题之外,赌博的输赢就是一个永远的题目,村民相互走动的机会少了,麻将成了人们沟通的唯一形式,乡村人自己的话题日渐减少,声音也越来越弱。( 2006-8-12

(安徽省太湖县汤泉乡文化站  赵国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