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永远是一件大事

(2010-02-23 12:28:37)
标签:

健康

    民以食为天。“吃得营养,吃出健康”也越来越被大家所看重。回顾即将过去的 2007年,安全、科学,仍然是我们享用食品的关键词。这里,我们将今年食品、营养领域的大事为您集纳,只有不断地总结,不停地更新我们的饮食观念,我们才能越吃越健康——

    反式脂肪酸,最难抗拒的诱惑

    【背景】从去年到今年,反式脂肪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2006年12月5日,美国纽约市颁布法律,禁止市内所有餐馆使用人工反式脂肪,在2007年7月前消除所有餐馆(包括连锁快餐店)里的反式脂肪。今年以来,营养学家们对于反式脂肪酸的围剿声也就不绝于耳。自己家里的炸薯条为什么不如外面餐厅卖的好吃?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用的油不同。在脆皮面包、炸薯条和甜甜圈等广受欢迎的快餐食品当中,普遍含有一种被称为“反式脂肪酸”的物质,它是一般植物油经过“氢化”技术处理后产生的,能够增加食物可口程度,而且延长保质期。然而研究显示,经常食用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品会导致动脉硬化。
    要避免反式脂肪酸,大家不妨看清食品标签,如果在配料表上注有“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植物脂肪”、“人造黄油”、“植物奶精”、“起酥油”、“脂质末”等字样,一定要提高警惕,因为那意味着食品中含有反式脂肪酸。

     减盐,才能增健康

【背景】4月,世卫组织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日盐的摄入量又降了1克,上限由以前的6克降为5克。
    6克盐量,相当于装满一啤酒瓶盖的量。降一克盐量,也许很多人无法将世卫专家的“苦口婆心”当回事,因为毕竟炒一盘菜不光给一个人吃,每个家庭成员的饭量也不一样。
    所以,个人“控盐”的确没必要也没办法弄得太机械。世界卫生组织把日荐摄盐量降低1克主要还是为了向人们传达一个限盐和低钠饮食的理念。在短期之内,让人们每日摄盐限制在5克以内不太现实,但至少大家应该有这个意识,去无限地接近这个目标。接近的办法包括:尽量少吃或不吃超市中的熟食,不吃或少吃高盐的食物,如味精、蚝油、酱油、咸菜、熟食,做菜时用醋、葱、蒜、辣椒、芥末等调味,以增加食欲。

    速冻食品,结束裸卖生涯

    【背景】6月1日起,商务部颁布的《速冻面米食品行业标准》正式执行,该《标准》明确规定,不经预包装的速冻面米食品不得销售,也就是说,包子、馄饨、饺子……这些超市里散装零售的速冻面米食品,已经结束了“裸”卖生涯。
    也有一些支持“裸”装速冻食品的人们,他们认为散装的速冻食品方便,想吃多少就称多少,而且还可挑选各种品种,价格也更便宜。
 但专家们说了,面对没有外包装的速冻食品,消费者无从知道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暴露在空气中的速冻食品容易受到空气的污染;超市销售过程中,“裸”装速冻食品通常自上而下销售,下面的饺子还没有卖完,新货又补了进来,时间一长,被压在底下的货品很容易变质。

    方便面,换着花样吃

    【背景】7月开始,有关方便面的新闻不断,先是经历集体涨价风波,引发市民的集中抢购,后来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又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串通企业、合谋涨价,部分方便面又面临降价。涨涨跌跌中,足以看出这小小方便面,与人们的生活关系紧密。
    说到方便面的营养价值,专家给了它一个公正评价:
 ●方便面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主要原料是精白面粉加上油脂,是良好的能量食品。但如果经常用方便面打发一餐,将会造成营养不平衡和多种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
    ●方便面实际上只是一种加了油加了盐的主食,食物类别非常之单调。它不能替代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等多种食品的营养。经常吃方便面的人,平时每天应增加鸡蛋1至2个,新鲜瓜果(苹果、梨、番茄、黄瓜等)2至4个,牛奶一杯或肉类100克。这样才能满足人体营养摄取要求。

    零食,分“等级”来食用

 【背景】9月,中国疾控中心出版《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根据各类零食的营养特点和制作方式,将零食划分为三个推荐级别。“可经常食用”的零食,如水煮蛋、全麦饼干、新鲜蔬果、纯牛奶及酸奶等。“适当食用”的零食,如巧克力、牛肉片、火腿肠、蛋糕、海苔片、怪味豆等。“限制食用”的零食,如糖果、炸鸡块、膨化食品、奶油夹心饼干、方便面、罐头、蜜饯等。
    专家指出,零食可以说是儿童饮食结构中的“双刃剑”,在导致儿童体重增加、营养不良的同时,它也可以是三餐营养不足的有益补充,并能给生活增添乐趣。
    因此,孩子吃零食不要距离正餐太近,中间至少相隔1.5-2小时,睡前也不应吃零食,否则不利于消化吸收及睡眠,还增加了患龋齿的危险。
    总之,今年出台的《指南》就是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科学地吃零食,家长们终于有“谱”可依了。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副刊) 文/记者晏雯 通讯员高莹婷

    民以食为天。“吃得营养,吃出健康”也越来越被大家所看重。回顾即将过去的 2007年,安全、科学,仍然是我们享用食品的关键词。这里,我们将今年食品、营养领域的大事为您集纳,只有不断地总结,不停地更新我们的饮食观念,我们才能越吃越健康——

    反式脂肪酸,最难抗拒的诱惑

    【背景】从去年到今年,反式脂肪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2006年12月5日,美国纽约市颁布法律,禁止市内所有餐馆使用人工反式脂肪,在2007年7月前消除所有餐馆(包括连锁快餐店)里的反式脂肪。今年以来,营养学家们对于反式脂肪酸的围剿声也就不绝于耳。自己家里的炸薯条为什么不如外面餐厅卖的好吃?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用的油不同。在脆皮面包、炸薯条和甜甜圈等广受欢迎的快餐食品当中,普遍含有一种被称为“反式脂肪酸”的物质,它是一般植物油经过“氢化”技术处理后产生的,能够增加食物可口程度,而且延长保质期。然而研究显示,经常食用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品会导致动脉硬化。
    要避免反式脂肪酸,大家不妨看清食品标签,如果在配料表上注有“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植物脂肪”、“人造黄油”、“植物奶精”、“起酥油”、“脂质末”等字样,一定要提高警惕,因为那意味着食品中含有反式脂肪酸。

     减盐,才能增健康

【背景】4月,世卫组织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日盐的摄入量又降了1克,上限由以前的6克降为5克。
    6克盐量,相当于装满一啤酒瓶盖的量。降一克盐量,也许很多人无法将世卫专家的“苦口婆心”当回事,因为毕竟炒一盘菜不光给一个人吃,每个家庭成员的饭量也不一样。
    所以,个人“控盐”的确没必要也没办法弄得太机械。世界卫生组织把日荐摄盐量降低1克主要还是为了向人们传达一个限盐和低钠饮食的理念。在短期之内,让人们每日摄盐限制在5克以内不太现实,但至少大家应该有这个意识,去无限地接近这个目标。接近的办法包括:尽量少吃或不吃超市中的熟食,不吃或少吃高盐的食物,如味精、蚝油、酱油、咸菜、熟食,做菜时用醋、葱、蒜、辣椒、芥末等调味,以增加食欲。

    速冻食品,结束裸卖生涯

    【背景】6月1日起,商务部颁布的《速冻面米食品行业标准》正式执行,该《标准》明确规定,不经预包装的速冻面米食品不得销售,也就是说,包子、馄饨、饺子……这些超市里散装零售的速冻面米食品,已经结束了“裸”卖生涯。
    也有一些支持“裸”装速冻食品的人们,他们认为散装的速冻食品方便,想吃多少就称多少,而且还可挑选各种品种,价格也更便宜。
 但专家们说了,面对没有外包装的速冻食品,消费者无从知道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暴露在空气中的速冻食品容易受到空气的污染;超市销售过程中,“裸”装速冻食品通常自上而下销售,下面的饺子还没有卖完,新货又补了进来,时间一长,被压在底下的货品很容易变质。

    方便面,换着花样吃

    【背景】7月开始,有关方便面的新闻不断,先是经历集体涨价风波,引发市民的集中抢购,后来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又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串通企业、合谋涨价,部分方便面又面临降价。涨涨跌跌中,足以看出这小小方便面,与人们的生活关系紧密。
    说到方便面的营养价值,专家给了它一个公正评价:
 ●方便面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主要原料是精白面粉加上油脂,是良好的能量食品。但如果经常用方便面打发一餐,将会造成营养不平衡和多种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
    ●方便面实际上只是一种加了油加了盐的主食,食物类别非常之单调。它不能替代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等多种食品的营养。经常吃方便面的人,平时每天应增加鸡蛋1至2个,新鲜瓜果(苹果、梨、番茄、黄瓜等)2至4个,牛奶一杯或肉类100克。这样才能满足人体营养摄取要求。

    零食,分“等级”来食用

 【背景】9月,中国疾控中心出版《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根据各类零食的营养特点和制作方式,将零食划分为三个推荐级别。“可经常食用”的零食,如水煮蛋、全麦饼干、新鲜蔬果、纯牛奶及酸奶等。“适当食用”的零食,如巧克力、牛肉片、火腿肠、蛋糕、海苔片、怪味豆等。“限制食用”的零食,如糖果、炸鸡块、膨化食品、奶油夹心饼干、方便面、罐头、蜜饯等。
    专家指出,零食可以说是儿童饮食结构中的“双刃剑”,在导致儿童体重增加、营养不良的同时,它也可以是三餐营养不足的有益补充,并能给生活增添乐趣。
    因此,孩子吃零食不要距离正餐太近,中间至少相隔1.5-2小时,睡前也不应吃零食,否则不利于消化吸收及睡眠,还增加了患龋齿的危险。
    总之,今年出台的《指南》就是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科学地吃零食,家长们终于有“谱”可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