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驿站:温柔可暖人间烟火

标签:
情感文化 |
2022.5.9—5.15·
这一周的天气,总体上来说还是很低迷的,没有展现出进入夏季应有的热情,比去年此时平均气温要低3.5度。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阴雨天气,不过是小雨,那种淫雨霏霏的气象,或者总是天青色等烟雨,远远望去雾蒙蒙灰乎乎的一片天地,给人的心情也变得稍有压抑。气温比起前些日子也是断崖式地下降,维持在十几度的样子,早晨晚上比较凉,需要添加衣服。
现在的微信公众平台办得很不错,可以原汁原味地体会大众文学的美好。它的口号提得很精准到位: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说的太好了,这是最好的群众路线。阅读了俞敏洪老师和陈行甲先生的谈话录,感觉很有收获。他们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特质:都是北大高材生、都有相似的家庭(母亲影响较大)、出身都是农民、都是成功人士、都很有个性,面貌都很像,最吸引我的还是他们都不屈从与生活,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活得热烈而奔放,人生阔达而从容。可以说:生有热烈,藏与俗常。特别在是一个十年寒窗的农家子弟又何能毅然放弃那份光宗耀祖的尊严呢?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有能力的高人。不做官,陈行甲生意做的也是风生水起,而且还做功德反馈社会,很了不起。在中国,有很多的大学生只是为生活而奔波,独善其身都有难度,又何有能力来兼济天下呢?
在谈创业的时候,俞敏洪老师说的一句极富哲理的话很受用:“我们没有办法百分之百预测好才能走,能预测好的是铁饭碗。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铁饭碗也不是保险的,最后又可能带来的是能力的丧失。”确实如此,长期做公务员,如果下海,一个人还很害怕。因为多年以来的惯性思维并没有教会公务员更好的实质性的谋生手段,作为社会管理完全凭借的是公权力,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具有实质意义上的谋生技能。就像俞老师所说,当想好了,纵身一跳,世界就可能完全改变了,关键是要有纵身一跃的勇气。当然说这些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确保自己身家性命的前提下去做这些事情,不是蛮干,要有智慧。
樊登说:“人生是被一个有一个意外推动的。”确实是这样,但是如果连尝试都不尝试,没有进取之心,也不会意外,人生自然平淡无奇,波澜不惊,所以也不存在出彩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我这些话也是说给自己听的。以前有很多的人会和我说,哎呀,税务部门工资高,是个好部门,一副挺羡慕的样子。我就和他说:“我这是没出息的表现。你看,我挣钱不如你多,事业也不如你有成就感,织布工年吃年穿衣食无忧,为人民也没觉得怎么服务好,愧对工资。”那个时候,真是觉得没有勇气去创业,感觉没有生产多少社会价值似的,存在感超低。在这一点上,我承认自己是个懦夫。检察院的一位前辈笑侃:“不知道人为什么不能放下面子干点事儿,如果退了休去卖烧鸡不也能挣钱吗?但是都没有人去做,中国人太看重面子了。”也不尽然,原来县农委的一个局级干部退休后每天推着车子和妻子两人在小区的门前炸油条卖,生意还挺好,不过也没有太多人在意他的身份。说到底,生活是自己的,不能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温柔可暖人间烟火,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陈行甲说:“我们在人世间,一切不是出于热爱的坚持都是痛苦的,反之则是甜蜜的。”确实是这样。一个人如果用真实的行动来践行他心中的理想,身心同向,无疑他的精神是丰盈的愉悦的;而如果它仅仅是为谋生或者稳定的生活来考量,那么这种迫于生活压力的选择带来的不情愿情绪,无疑是痛苦的,有南辕北辙之感,相伴终生的话则会成为深深的遗憾。因为本质上他在有兴趣的热爱的领域可能有更好的作为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这也正是大多数人的状态——为生存不得不从事毫无兴趣的职业,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悲哀。这是造成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的根本原因之一。
家庭是人的重心。幸好他们都组建了完美的家庭,有人说:上天欠你的,都会给你补上。陈行甲的妻子很支持他的工作,对于他们的聚少离多,她没有怨恨,而是默默地支持,她认为她选择的人和选择的婚姻都是正确的。既然有这样的信念,也就奠定了坚实的婚姻基础,不会计较生活的琐碎。也因此,他们的儿子,绝大部分的时光都由妻子一个人带大,包括日常的教育。陈行甲更像是一个行走江湖的游客,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事业,用于公益。深切地感受到:每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阴阳和合,琴瑟和鸣,方能奏出响亮的人生旋律。很羡慕他们美满的婚姻。如果有时间,很想读一读他的书《人生——在峡江的转弯处》。
身处一个诺大的国家,每天总会被洪流一样的信息包围,所以也总是能够听到一些令人高兴的消息和令人遗憾的消息。前几天,湖南长沙因为自建房倒塌,死了53个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年学生,太悲惨了!他们的青春之花正含苞待放,还没来得及盛开,便匆匆告别了人世,这趟旅程太短暂了。每到此刻,总会想起那句话: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到。既然能活一天,就应该活在当下,珍惜当下,活出更好的姿态。
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微如草芥,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没有改变大局的能力,所以不如把无奈转化为从容的心态,眼睛向内,挖掘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让自己活得可以更充实一些。人生的全部不是争名夺利,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工作、生活、学习、写作……我们还有许许多多有益的事情值得去做,这些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主流。有的时候,想想苏东坡先生的话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切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杨绛先生对于物质名利,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面对一生的曲折经历,她内心笃定,淡定从容,只过好自己的生活,在安静中找寻自己的纯净天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生最美的姿态。学习,学习,总是在路上……
生命应该是用来珍惜的,而不是挥霍的。我们每天都在变,这个世界每天也在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历史,也都在迈向未来,不断地完成身份的转换。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从哲学上和化学上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和过去告别,都和未来相迎,都是全新的自我,也是日渐衰老的自我,“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儿子在一天天地长大,尽管每天看不出细微的变化,长时间还是能感受到他血气方刚的精神面貌一天天在变强大,已经是大小伙子啦,孩子催人老啊。这几天他们学校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地点还是在实验中专,主要是学习一些防诈骗、防溺水、防地震和动手制作等方面的能力,不过这家伙不怎么感兴趣,还对分班的情况颇有微词,呵呵,年轻人的棱角分明,看不惯的事情就多是必然的,这是这个人生阶段的鲜明特征。但也不是全天都上实践课程,早晨和下午的时间,学校也给他们安排了早读和下午课程,不至于纯粹的放松之后把功课忘到爪哇国里去。这些青春期的孩子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像小一匹匹的小野马,易放难收,我想和儿子交朋友,尊重他独立的人格,不过要有原则性的牵制,不至于脱缰才好。
这几天,他们学习的是二元一次方程,一些通过找规律列方程式的题目令他十分反感,感觉找规律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做题过程中还时不时地抱怨发脾气,青春骚动得厉害,荷尔蒙分泌旺盛。在适当的时候,我会帮他理顺情绪,告诉他不要着急,要平心静气深入思考,不可因烦躁乱了方寸。对于这些较难的题目,如果他需要我讲解,我会第一时间过去帮助他弄懂,陪伴也是一种学习,成长进步是生活的常态。
自然灾害总是不期而至,从鸿蒙初开好像就没怎么停息过。早晨,在车里听收音机,得知江西、广东、广西又闹抗洪了,南方的雨季到来了,三防部门(防洪防旱防灾)又成了主角。江西省的某地据闻下雨已经到了250毫米,据说这几个地方还有特大暴雨。因为去年河南被严重的水灾袭击,酿成了重特大事故。如果雨水很急,城市排涝系统运行不畅,被淹就是必然的了。在这种特殊的时刻,基本上除了躲避来减少灾害损失外,不会有什么好的办法,人定胜天目前看没有什么好办法。也因此,每年南方的城市内涝,房子被淹、财产损失、人员伤亡都会有,不是想不到,而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应对。水火无情,自古以来就是预防为主,到现在仍是如此,尽管人类的智慧已经算是超前了,科技算是发达了,但又能怎么样呢?也许敬畏天意,善待自然,谨慎行事才是最好的办法。
东坡先生说,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很谦卑。纵观古往今来,地震、火山、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基本上没有好的办法,更不用说气候变化、造山运动、天体撞击等那些可怕的大事件了,连恐龙这样的地球霸主尚且不能留种,何况日渐娇嫩的人类?
周四晚上,品尝了一道美食名叫海葚子汤,以前鲜有吃过,乡土气息特别浓厚。海葚子的熟果是紫红色的,圆圆的,以前我在盐碱荒地里见过,一丛丛的小灌木,比较小,果实也很小,吃起来有点咸味,口感并不怎么好。汤煮出来颜色就更加深了,呈紫黑色。煮熟一小段时间后,再调上一点面糊,以增加滑腻的口感。这种汤没多少香气,倒是能品出几分山野滋味来,很平淡。吃的时候,还要不断地把它的小核咀嚼吐出。为了增加对其了解,我找度娘看了一下:“海葚子,春末发芽,叶片绿中泛白,叶类似枸杞而多肉;初夏开花,小花五瓣,呈白色、淡黄色,花期半月有余;花谢结果,果实叫海葚子,球状浆果大小如红豆,色泽几变,幼果为淡绿色,先由淡绿变淡黄色,再由浅黄变橙红、紫红。富含维生素A、B1、C,还含有果胶、游离氨基酸、蛋白质以及铁、磷、钙等多种元素。有排毒养颜、补脾益肝,生津止渴、解毒止泻等功效。”要是再加点糖就有点甜味儿更好喝了,但细君害怕血糖高生活中不怎么吃糖。
细究自然界的许多野生草木,其实都是颇具药用价值的,对人大有裨益,包括身边的各种野菜都是其实都是美味,只不过我们因为它们的平凡而不能引起重视。细想来,日常人们常喝的茶叶不也是灌木或者古树的叶子吗,不过被人们开发出来并加大宣传成为了人们的日常饮品。有一年,我去三峡旅游,尚记得在瞿塘峡的著名景点小三峡折返的时候,那个男导游热心地向我们推介他包裹里的茶叶。据他说,这茶叶没有名字,只是从高山上采摘的纯野生的树叶子,就叫“树叶子茶”,据说有清肝明目,防治“三高”的功效,价格不贵,两大包才一百元。因为是茶叶,我没有多大的兴致,同行的王书记买了两袋。只是因为新奇它的作用,谈不上是否上当,毕竟才一百元的东西。如果再往深处一想,那些仙风道骨的道士,常年在深山中修行游走,和日月山川为伴,清心寡欲,加之身居天然氧吧,采食野味儿,怪不得都能够长寿呢。人生在世,能与自然为伍,其实修的就是一颗心!
5月13日是《红楼梦》主角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老师仙逝的第十五年。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他,一晃就十五年过去了,想起来好像就在昨天似的。陈晓旭,演绎了一个时代的经典,算是上天对国民的恩典。她温婉可爱、楚楚可怜的形象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印在了中国百姓的心里。网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都自发地发文悼念“林黛玉”,纪念她,那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怀。我也特别喜欢陈晓旭老师的经典演绎,它代表了一个时代影视演员的最高水准,她温柔似水的形象太精准了,网民说他是为林黛玉而生的,也像林黛玉一样仙去。曹雪芹对这个形象的描写可谓经典:“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染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想起她的音容笑貌,凌波微步,栩栩如生的形象宛现眼前,特书小诗一首以纪念:“风华正茂初相遇,阴阳两隔十五春。相思血泪流不尽,红楼梦碎空笑颦。长篇犹在传后世,短秋不居难前寻。生而为人同悲辛,死愿成仙不回轮。”(《悼怀潇湘馆》)一个人因一部经典而被铭记遂成永恒,也是一种伟大——这已经足够,夫复何求?!
还是去年过年的时候,搞卫生清理,把几盆兰花和芦荟都给理发了,光秃秃的,把那些乱糟的枝蔓和蓬松的枝叶全都铰了。随后浇了几回水,期待它们能生长出新芽。果不其然,过了一段时间,先是兰花从根部生出嫩芽,然后一天天长大,鲜绿的长条叶子镶着嫩黄的金边煞是好看,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绿意满盆了,正如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长成了丰满的羞答答的大姑娘。芦荟长得比较慢,但是也抽出了厚墩墩的黑绿的新叶片,在慢慢地变大,塑造着坚韧的青春形象。不用着急,随着时间的脚步,它们也在不断绽放崭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