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爨底下村川底下村门头沟京郊古镇 |
分类: 家乡北京.Beijing |

2013年8月 北京门头沟爨底下村 (Cuandixia village, Mentougou, Beijing)
回北京过了个特好的夏天,除了复习那些熟悉的,还去了向往已久的爨cuàn底下村。
多年前一直想和大学室友去,一直没有成成行,终于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和家人来了个短程的公路旅行,以前总是想往南方的古镇跑,没想到京郊的这个离市区两个小时的古村,也给了我相似的惊喜。
因为听说小村开发的非常商业,所以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果然,几乎家家都是客栈,处处都能吃饭,早已不是过去原生态的样子,所幸的是,村子的本身还是挺漂亮的。
所以推荐喜欢拍照,画画,发呆的人来,如果想看景点或者到处玩看原生态的,可能会有点失望。
逛了一圈,村里的客栈,大多是以院子为住,
一进村,停车场边上就挂着大大的“爨”字床单。
被山包围,层层叠叠的向上延伸,
底下有很多拉客住宿吃饭的。
因为不是周末和节假日,
我们并没有订住的地方,当时我就想到了再找好了。
明清古村里也有不少时尚的元素,
比如“爨”字不同的写法。
这个“爨cuàn”字应该是村里的一大亮点了,
只有写的很大,才能真正看清比划,
据说是简体字里比划最多的字。
爨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烧火做饭,一个是姓。
记得以前隔壁班有个男生就姓这个,
而在爨底下村,每家都姓“韩”。
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
也难怪这里的很多建筑,都让人想起了平遥。
爨是火,韩又是寒的谐音,
冷与热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补,所以此村在历史上曾辉煌过。

逛了一圈,村里的客栈,大多是以院子为住,
有些住宿条件好,有独立卫生间,
但布置装饰和普通宾馆有点像,一向追求个性民宿的我,
都觉得少点什么。
脑海中理想的住宿,是可以看到大半个村子,可以坐着发呆,
烈日下爬上爬下,突然看到这家的白牌子上,写“全村最高!”
连客栈本身的名字都没看清,就立刻进去了!
对拍照的人来说,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制高点往往都有风景。
一进去是个院子,再拐个弯,爬几节楼梯,就到了这个阳台,
老板喝茶小憩,顿时就迷上了这个位置!


再一进客房,更是我的菜,太复古了!
100块钱一晚上,但没有空调,厕所也在外面,
当时正是下午西晒,整个房间和闷罐差不多,
但我当时依然决定住了,就因为是制高点。。
虽然怕热的老妈,腿不好的老姑,简直要叫苦连天了。。
这是另外一间,也很革命,也很热。。。
(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喜欢朝鲜
)

定下这个地方,把行李搬上来,
折腾了好一通,终于可以坐下来歇着。
好多人说爨底下的人因为太过商业,已经很冷漠了,
但刚才图里那个坐着喝茶的韩老板,人倒是非常热情健谈,
还免费给我们切西瓜吃,
他老婆到是不怎么笑,说话也支应的不多,
大概是见游客见的实在太多。
老板家的女儿,小姑娘对陌生人挺抵触的,
大概也是因为游客太多,本地常驻的其实也就不到100人,
村里除了写生画画的,就是摄影采风的,
上面的一排,是客栈的菜谱。
当时住宿的只有我们一家,
有这个大阳台,看景,听音乐,吃喝,

刚才叫苦连天的我姑和我妈,现在立刻爱上这地方了
照片上是正在凹造型的我姑。。。



期间还有人专门来预定,说上次来这里,走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地方,
这次一定要住,老板得意的说他并不怎么在意宣传,
喜欢的人,自然会找到。
阳台上,看村里的万家灯火。

在京郊,
竟然也找到了在远方古镇的那份惬意。


关于住宿:
这个客栈叫“乡肴客栈”,网上宣传好象并不太多,
记得名片上有电话,但忘记拿了。
只发现一个老板好久没更新的博客:
http://xiangyaokezhan24.blog.sohu.com/
住宿条件在村里算一般,还算干净
但洗澡和卫生间都是和主人和其他客人一起用的,
如果这方面要求比较高,建议不要住,
村里到处都是客栈,条件更好的特别多,
但老板人不错,有一些只是爬上来拍照的,他也没怎么管,
或者吃顿农家饭也可以。
关于饮食:
爨底下的基本就是普通的农家饭居多,小鸡炖蘑菇,香椿鸡蛋这类的,吃了三四家味道差不多,
有一个山下一点也有天台的家,也还不错,粉条是自己家坐的特别香。
总体感觉,越靠停车场的价越高。
关于交通:
1、去爨底下村
直达:地铁苹果园西每天7:30、12:40到爨底下村。
其他:此外的892路只到爨底下村路口,需换乘出租车。
2、离开爨底下村
每天回城的最早一班车上午10:15左右到爨底下,10:30左右发车,最晚一趟的发车时间大约下午3:30。
TIPS:如果想要有座位,最好在车到达之前就在村口守候,并发扬敢抢敢拼的精神。
自驾
沿109国道行至84.9公里处下国道,前行5公里即到。
|
|
来自微博的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