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芝加哥博物馆的留言想到的。

分类: 随笔随感.Comments |
芝加哥Field museum里某藏部分的留言板,有反动的,也有爱国青年的,算是非常之全面,我有点惊讶,因为我以为会被某藏的人攻占。同行的美国人Ray说,他在北京看过民族宫关于某藏的展览,觉得是不同的观点,看看很好,天,他真是我见过最理智最爱中国的白人了,难道是因为我是中国人他才这么说?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有一篇某赖的亲笔信,其实他,唉,我就不在这儿多说了。
昨天和两个驻北京的记者吃饭,一个美国一个新加坡,美国记者上周在乌鲁木齐采访,听了她的报道,还算是覆盖了几方的观点,多听不同的意见永远没有坏处。
我在她的报道里听说第一天的时候外国记者采访必须要跟着政府的车,就好奇的问她采访的时候是否有限制,她说:“除了第一天,完全没有,非常让人震惊,除了学校都随便采访。”她说她在后来和主播的连线Q&A里提到这个了,但不知道有没有最后播,我还真没有听到,估计是在播的时候剪辑了。有点失望,让我想起了去年奥运前跟那个主播的连线,我说很多外国人在批评某藏的时候都不知道某藏在哪儿,这段就没有最后播,他们最后放的,都是非常符合西方观众胃口的。
她很承认政府这一年多的改变,从某藏,到四川地震,再到今年这件事情,中国政府的确是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公开,虽然距离国际的标准还是有差距,但起码我们在改变,在进步。这位美国记者说:“的确,就像一个婴儿,你不可能让他一天就长大,需要时间。”但就算她有心告诉观众这些变化,也是在被忽略的地方,西方媒体的天性就是批判,而不是歌功颂德,你做错一件事,可以记100年,就算你做10000件事情去弥补去改变,也不一定有效。
新加坡记者说她也很惊讶她的同事可以在乌鲁木齐的街上就跟她打电话,她在新加坡的时候采访移民住的郊区贫民区,也曾经被政府赶出来,到了一个家乡以外的地方,突然觉得自己可以更“批判”,这是什么心理?旁观者清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不论如何,一切都在进步,看清差距,理智爱国,才会更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