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喜盈门》之我见
1981年,这是一个丰收的一年。无论对导演赵焕章本人而言,还是对上海电影制片厂来说,这一点都是无庸置疑的。因为在这一年,由赵焕章执导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喜盈门》一炮走红,从此风靡全国。曾经一度成为千家万户茶余饭后的谈资。据资料不完全统计,该片在1981年后反映的两年内,全国观众人达1.7亿人次之多,这种盛况在当时绝对是空前的。因此,,《喜盈门》这部影片一举荣登80年代上座率最高的国产故事片宝座。由此观之,电影《喜盈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部成功之作。它的名字将被深深地烙在中国电影史上,同时,也将深深地印在中国千百万老百姓的心目中。
《喜盈门》是一部家庭伦理道德篇。他以北方农村一个家庭婆媳之争为主要内容展开,关注传统伦理道德特别是尊老爱幼、赡养老人在经济改革年代的农村的失落问题。
80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中心话语是农村经济改革、家庭内部矛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喜盈门》以家庭伦理道德片的身份闪亮登场,这正如酷夏之凉风、久旱之甘霖,恰好符合了当时人们的要求,为那些道德即将越轨、家庭关系紧张的人们敲响了警钟,之点了迷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部影片的放映无疑为人们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关系这个千古遗留下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理所当然,《喜盈门》会赢得千千万万的观众的喜爱。顺应时代的要求,这也是导演高明之处。正如古语所云:“渴者易为饮,饥者易为食。”
《喜盈门》的内容虽取自于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整个故事情节绝不落俗套,任然给观众耳目一行新感觉。这部影片中发生的事情能让每一位观众感觉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观看此片时,观众都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约而同的被影片中的人物所牵动。影片内容所揭示的主题更是让每一位观众受益匪浅,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说,观看此片都不失为一次绝好的接受教育的良机。据说,当时放映此片时,不计其数的观众被影片的若干情节所感动,以至潸然泪下。这在今天也是一个奇迹,敢问现在的影片由那一部能让观众记得这么久,那一部影片能让观众对它的印象如此的深呢?每当和看过此片的人谈起它时,人们都兴趣昂然、乐此不疲。这能说明什么呢?毫无疑问,这对影片《喜盈门》的成功是一个铁的证明。
《喜盈门》以一个团圆的结局而收幕,这也是中国传统戏惯用的手法。它也是次片获得观众的一个方面,因为它迎合了中国老百姓的欣赏趣味,作为导演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因素。每一种文化必须适合本土的气候,否则,它必将孤芳自赏、无人问津。
《喜盈门》中人性格的刻画十分传神。比如说强英的猜忌、斤斤计较;水仙的温柔、体贴;仁芳的直率、真诚;仁武的耿直;仁文的憨厚、老实和母亲的和蔼、掩忍、任劳任怨等等,导演都倾注了不少心血,从而使得影片中这些人物活灵活现并与观众最终达成了共鸣。这些人物甚至时至今日还活在人们心中。有时候人们说一个人很难相处,往往说你像强英一样。这对影片的成功和生命力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喜盈门》的风格独特也是它的一大看点。导演赵焕章把镜头对准农民,完全从农村这个视角反映整个社会生活,从而使此片具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这部片从整体上看就像穿布衣的农民站在田间炕头和乡邻们聊天谈心,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这部片的语言风格也别具一格。它以山东话为基础,人物语言从头至尾都充满清新、诙谐的风格色彩。放映时,赢得了观众一阵一阵的掌声,这当然是对它的成功的肯定。
音乐是电影的语言。它是电影作为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影片烘托氛围、引出背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部成功的影片,它的音乐往往令人们陶醉,难以忘怀。
《喜盈门》的另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音乐上。值得一提的是,给这部影片配曲的是著名音乐家杨绍榈,音乐将山区农村那种清新、明快、活泼的情调谱进《同心携手建乐园》这首主题曲中,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着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把观众带进了北方农村。仁武娶媳妇的那一段欢快、喜庆的音乐,传统的唢呐和着锣鼓声给人们脸上增添了久久也抹不去的笑容。与此相对,年迈的爷爷气得离家出走的那段低沉的音乐和着轰隆隆的雷声令人潸然泪下。每一位观众在看到这一情节时,没有不为之落泪的,这正好说明此片和观众达到了共鸣的境界。无疑,这也为《喜盈门》的成功增添了筹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