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波黑:亲历萨拉热窝
标签:
转载 |
第一次听说萨拉热窝,还是三十年前风靡中国的那部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它让我领略了二战中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的风采。后来我知道,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在此地的一次暗杀行动,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再后来,二十年前的波黑战争,让这里变成了一片地狱。今天,我将亲历这座历史名城。
在萨拉热窝市郊住了一晚,早晨起来驱车进城,进入了宽阔的波斯尼亚大道,两旁有许多现代新建筑,周围群山环抱,这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城市。大道的中间,是长长的铁道,有轨电车往来奔驰,据说萨拉热窝在奥匈帝国时代就建起了有轨交通,最早是用马匹牵引,后来发展成为电动,这应该是欧洲最早的有轨电车了。
这条波斯尼亚大道,在波黑战争中堪称“死亡大道”,当年,两旁楼房几乎座座难逃厄运,不是残破不全,就是满布弹痕。当时被困在萨拉热窝的20多万市民,每天在大炮和机枪、狙击步枪的打击下,在缺水、没电、没粮的情况下维持生活,三年多时间,有一万多名平民被打死,近五万人受伤。而今,当我行驶在大街上,看到的建筑大都已经得到重建和恢复,但是,仍有不少大楼的墙体上弹孔累累,看上去触目惊心,那一个个弹孔,不像是打在墙上,倒像是打在心里。
与波斯尼亚大道大致平行,米里雅茨河蜿蜒流过市区,河水浅浅的,但很清澈。有几座老桥横跨其上,其中一个是拉丁桥。如果萨拉热窝有一个地方必须要去的话,我会说,那就是拉丁桥。为什么?因为那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爆点。1914年6月28日,一个叫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青年在此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夫妇,随即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紧接着俄国、德国、法国、英国……相继参战,世界大战爆发了,谁也没有想到,这里一个偶发事件竟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来到拉丁桥边,仿佛时光倒流,刺杀地的墙角已经成为博物馆,橱窗上的照片引人注目,真实还原了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场景。波黑政府为了平衡各族情绪,把斐迪南夫妇和普林西普的照片以同等方式摆放,橱窗下方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道:“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就是在这里刺杀了奧匈王储菲迪南及其夫人索菲亚。”在南斯拉夫时期,拉丁桥曾被改作普林西普桥,附近还嵌有普林西普的足迹,以于纪念这位爱国青年。但是,在波黑独立后,足迹已被去除,桥名也改回为拉丁桥,因为普林西普为塞尔维亚人,在波黑内战时,正是塞族军队对于萨拉热窝进行了三年的血腥围城,给这座城市造成了深重灾难。
从拉丁桥往北,步行几分钟就到了老城,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扑鼻而来:尖尖的宣礼塔,土耳其式的绿色园顶,裹头巾的穆斯林妇女……奥斯曼土耳其统治这里长达500年,给这座城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据说,萨拉热窝将近一半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原本是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当局采用税收等手段,半强迫半诱使让这些人改宗伊斯兰教,并给予很高的社会地位,这导致萨拉热窝穆斯林越来越多。剩下的斯拉夫人中,东正教据三成半,天主教占一成半,这就是波族、塞族和克族的人口比例。从源宗上看,波斯尼亚克人原本多为塞尔维亚人,只是因为该宗伊斯兰教而成了新的民族,这就好比中国一些汉人,因为信奉了伊斯兰教,就变成了回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