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江西:上清龙虎山

标签:
转载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错,龙虎山之所以出名,就是两者兼而有之。山虽然不高,但从道教祖师张道陵的第四代张盛起,天师在此承袭至63代,可谓仙居之地。水虽然不深,但芦溪河水弯弯,造就碧水丹崖,似龙盘虎踞,可算灵异胜境。
龙虎山在江西贵溪,贵溪是我母亲的家乡,到这里访亲扫墓之后,我随亲族众人再游龙虎山。车在乡间县道行驶,一路山清水秀,经新田、罗河、彭湾之后,抵达上清古镇,这条路大致也是徐霞客当年走过的路。
上清古镇最令人称道的当然是天师府。在中国,历代王朝都可以变更,除了孔子的子孙,还有谁能一脉相传两千年呢?大概也只有张家的天师道了,从道教祖师张道陵算起,承袭63代,迄今也有1900多年了。正如曲阜的孔府,龙虎山的天师府也颇受历代朝廷器重,屡有封赏,位极人臣,嫡脉传承,由此形成南张道教、北孔儒教的宗教地位。
由于景点分散,表妹特意找来在景区工作的老同学友情向导,由他引领我们参观。进入天师府,我看到府第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府门、大堂、后堂、私第、殿宇、书屋、花园等等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座王府!府内豫樟成林,古木参天,浓荫散绿,环境十分清幽,果然是道家的祖庭啊。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箓局等建筑很壮观,看上去都很新,应该是后来重建的。天师殿前,一尊大鼎上面刻着“嗣汉天师府”,说明天师制起始于汉朝。殿内正中,仗剑危坐的是祖天师张道陵,东西两侧,列坐了自祖天师以下的63位天师塑像,中国人讲究团圆,你看,历代天师都在这里聚齐了!
在旁边三省堂内,看到了一群台湾人,身着古服,念念有词,举行着某种仪式,看上去像是来自台湾道教界的人士。道教在台湾流传甚广,和龙虎山也有不解的渊源,1949年新中国建立,第63代天师追随国民党逃到台湾,把天师道也带到了台湾,由此推动了台湾道教的发展。与此相反,大陆的天师府却一蹶不振了,尚存的老建筑破败不堪不说,文革期间更是被学校和企业占用,天师府实际上已遭到废弃。直到八十年代,因为宗教和旅游的需要,这座天师府才得以恢复和重建,而张天师的后裔也被请了回来做了主持,于是,天师府开始复兴。
离天师府不远,有一座上清宫也很有名,如果你看过《水浒传》,想必对开篇“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还有些印象,没错,水浒108将就是这里镇妖井里放出来的妖魔。上清宫最早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后来为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兴盛时期曾有二三百个建筑,不仅独居江南宫观之首,在全国也是无双的。关于上清宫的胜景,《水浒传》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把宫中的气派描绘得淋漓尽致。
走进上道宫,我发现水浒中提到的那个三清殿已不复存在,其他建筑像福地门、下马亭、棂星门、钟鼓楼、伏魔殿等等也都是后来重建的,东隐院是残存的唯一道院,也是重修的,风格古朴,院外还有“善恶井”和“神树”等古迹,虽然今昔不尽相同,但群山环抱,云雾缭绕,还能感觉到一丝仙气。值得一书的是镇妖井,原来只剩一口井,现已重建伏魔殿将镇妖井罩在屋内,那石栏还在,但井已被封盖得严严实实,我想像不出《水浒传》中那“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冲将出来,掀蹋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的奇观,倒是施耐庵的妙笔生花,把梁山好汉的来历交待得出神入化,令人感叹不已。
沿着芦溪河西行,途中还有一座道观叫正一观,显然也是新建的。原来的道观早在七十年前就因失火而毁了,这是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成仙的地方,后来第四代天师张盛在此立祠祀祖,从此历代天师在此开坛授彔,于是这里宫观林立,道士云集。正一观的后面是丹崖石山,形龙似虎,传说为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丹而成,所谓“丹成而龙虎见”,原来的云锦山随即改名为龙虎山。
张天师为什么选择龙虎山作为道家福地?当然是因为这里山水宜人,你看这芦溪河,就像一条逶迤的玉带,把龙虎山的奇峰、怪石、树林、村庄串联在两岸,河水碧绿,楚楚动人。千万年的水冲雨刷,把两岸石峰雕成奇峰万象,一个个惟妙惟肖,就像从泸溪河里长出的生灵。到了这里,如果不游泸溪河,就算不上来过龙虎山。
来到码头,我和两个表妹登上竹筏。待人员凑齐,穿好救生衣在椅上坐稳,老船工吆喝一声“开船喽”,然后用撑杆在码头上轻轻一点,竹筏便驶向河心,顺流向下漂去。河中,有小贩划着小竹筏,上有一两个篓子,装着烧得热腾腾的农家鸡蛋、栗子粽、米粉鱼什么的,上来叫卖一番,也成河中一景。
芦溪河弯弯曲曲,水急时千流击崖,水缓时款款而行,水浅处游鱼可数,水深处碧不见底。一前一后两个船工,一会儿撑杆,一会儿划桨,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双手不停,但嘴也没闲着,不是说景点,就是讲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十不得”,什么“云锦披不得”,“蘑菇采不得”,“仙桃吃不得”,“玉梳梳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等等,说的都是两岸的奇石怪峰,有的像云锦,有的像蘑菇,有的像仙桃,有的像恋人……形象虽然逼真,但确实都是“不得”的,各有各的传说,讲起来活灵活现,听起来浮想联翩。接着,船工又唱起了山歌,一曲“十送情郎”,倒也诙谐有趣。